“小漢斯”拒絕走到大街上去,因為他害怕馬。這就是這一病例的原材料。它的哪一部分構成了這種症狀?這種恐懼是他本身固有的嗎?這是他為其恐懼所做的對象選擇嗎?這是他要放棄其活動自由嗎?或者說這隻是這些情況的多種結合嗎?他所放棄的滿足是什麽?以及他為什麽必須放棄?
乍看起來,人們會傾向於認為,這種病例並不那麽含糊不清。“小漢斯”對馬的無法解釋的恐懼是症狀,他不能走到大街上去是一種抑製,是他的自我對自己施加的一種限製,以便不致於引起焦慮症狀。第二種看法顯然是正確的。在隨後所進行的討論中,我將不再關注這種抑製。但是,就我們所提到的這種症狀而言,表麵上熟悉這種病例並不能對此做出真實的闡述。因為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他所遭受的痛苦不是對馬的一種模糊的恐懼,而是一種明確的恐懼心理,即馬要吃掉他。確實,這個觀念正力圖從意識中撤出來,用一種不明確的恐懼症取而代之,其中隻有焦慮及其對象仍然會出現。或許正是這種觀念才是其症狀的核心吧!
隻有當我們對這個小男孩的心理情境做了全麵的考察,並在分析治療過程中對此做了闡明,我們的研究才會取得進展。當時他正對其父親持一種妒忌和敵意的俄狄浦斯態度,但是,他又深切地愛他的父親——除非在他的母親是導致疏遠的原因時例外。這樣我們便從中發現了一種由於既愛又恨的矛盾心理而導致的衝突:指向同一個人的有充分根據的愛和同樣合理的恨。“小漢斯”的恐怖症必定是想要解決這種衝突。這種由於矛盾心理而引發的衝突是很常見的,而且它們可能具有另一種典型的結果,在這兩種相衝突的感受中(通常是情感的感受),有一種得到極大的加強,另一種則消失不見了。得到一定程度誇張的並具有強迫性的情感與下述事實是相違背的:它並不是一種唯一地表現出來的情感,而是時刻警惕著要使相反的感受受到壓製,使我們能夠假設有一個過程在起作用,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借助於(自我中的)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而進行壓抑的過程。像“小漢斯”這樣的病例並沒有表現出這種反向作用的痕跡。由於矛盾心理而引起的衝突顯然具有各種不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