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9:自我與本我

第26章 抑製、症狀與焦慮(1)

字體:16+-

按語

本書是弗洛伊德一部後期的代表作,是對壓抑與焦慮及心理防禦機製關係理論進行修正與補充的主要論著。通過對恐怖症、強迫性神經症和轉換性癔症等病理現象的分析,通過對外部症狀與內部自我、本我和超我現實關係的闡釋,弗洛伊德揭示了焦慮的性質、類別、表現形式及其與出生創傷之間的關係;分析了自我的各種意識功能,尤其是自我防禦機製,如壓抑作用、反向作用、抵消作用、隔離作用等在神經症患者和正常人心理活動中的作用;闡明了“壓抑”與“防禦”兩個基本概念的聯係與區別,以及它們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本書對深入理解弗洛伊德學說的基本觀點有重要學術價值。

英文版編者導言

本譯文是對1936年倫敦出版的譯本進行大量修改後而來。

我們從厄內斯特·瓊斯那裏獲悉,本書寫於1925年7月,同年12月修訂,翌年2月第三個星期出版。

本文所探討的主題涉及範圍很廣。有跡象表明,弗洛伊德發現,要使這項研究統一為一個整體格外困難。例如,可以這樣說,同一個主題常常以非常類似的術語在不止一種觀點中進行討論,這使得弗洛伊德感到有必要在“補遺”中,甚至在本書的實際題目中對許多不同的問題加以整理。但是——盡管抵抗的不同類別,壓抑與防禦之間的區別,以及焦慮、痛苦和悲哀之間的關係是一些如此重要的枝節問題——焦慮問題確實是本文的主要論題。隻要瀏覽一下附錄二中所列的表,就足以看出弗洛伊德在其心理學研究中自始至終是怎樣頻繁地提出焦慮這個主題的。盡管在該主題的某些方麵他的觀點幾乎沒有改變,但在另一些方麵,正如他在這些文章中告訴我們的,其觀點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追溯一下其中兩三個較重要的問題發生這些變化的曆史,盡管隻是粗略的追溯,或許都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