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本篇是弗洛伊德後期主要著作之一。其中,他首先將心理區分為意識與潛意識,然後又提出有兩種潛意識:一種屬於描述意義上的潛意識,即前意識;另—種屬於動力學意義上的潛意識,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潛意識。其次,闡述了自我從本我、超我從自我分化的過程。他認為,本我是最原始的、潛意識的、非理性的心理結構。它充滿著本能和欲望的強烈衝動,受著快樂原則的支配,一味追求滿足。自我是受知覺係統影響,經過修改來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識,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它既以大部分的精力來控製和壓抑發自本我的非理性的衝動,又迂回地給予本我以適當的滿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級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結構。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則來規範自我。此外,還談到了自我由於最後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個主人的可憐仆人,因而常常激起焦慮信號,成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慮論的基礎。
英文版編者導言
本書是對1927年版本的一個非常認真的修訂版。
雖然本書是在1923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出版的,但至少在上一年的7月就在弗洛伊德心中醞釀(瓊斯,1957,第104頁)。1922年9月26日第七屆國際精神分析大會在柏林召開,這是弗洛伊德最後一次參加的大會,他宣讀了一篇簡短的論文,題目是《對潛意識的一點說明》。在這篇短文中,他對本書的內容已有所預見。這篇論文的摘要(論文本身從未發表過)於當年秋天發表於《國際精神分析雜誌》5(4)第486頁,盡管還不能確定這就是弗洛伊德本人寫的,但卻值得將它記錄在此:
《對潛意識的一點說明》
“演講者重述了大家都熟悉的‘潛意識’這個概念在精神分析中的發展曆史。首先,‘潛意識’是一個純描述性的術語,因而包括那些暫時潛藏著的東西。不過,壓抑過程的動力學觀點使我們有必要給潛意識賦予一種係統的意義,這樣,潛意識就必然等同於被壓抑的(the repressed)。那種潛伏的和隻是暫時潛意識的東西便獲得了‘前意識’(preconscious)這個名稱,而且,從係統的觀點來看,它和意識(conscious)非常接近。毫無疑問,‘潛意識’這個術語的雙重意義包含著一些不好的方麵,盡管它們無關緊要,卻也難以避免。但是,結果卻是,把壓抑視為同潛意識相一致,把自我(ego)視為同前意識和意識相一致,這是很不切實際的。這位演講者討論了兩個事實,這兩個事實表明在自我中也有一個潛意識,它就像被壓抑的潛意識一樣,其行為表現也是動態的:這兩個事實一個是在分析期間起源於自我的一種抵抗,另一個是潛意識的罪疚感。他宣布,在一本很快就要出版的書《自我與本我》中,他試圖評估這些新的發現必然會對我們的潛意識觀點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