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無理由地說,感情深厚的情緒聯係是從這些性目的轉換而來的,即使對這種性目的轉換做出與元心理學的要求相一致的描述還存在某種困難。而且,那些其目的受抑製的本能總是保持某些原初的性目的;即使一名篤信的皈依者、一個朋友或一個崇拜者,也渴望對他現在隻能在“保羅”式的意義上所愛的那個人進行肉體接觸和偷看。如果要我們選擇的話,我們可以把這種性目的轉換看作是性本能升華(sublimation)的開始,或者另一方麵,我們可以把升華的限度固定在某種更遠的位置上。那些其目的受抑製的性本能比未受抑製的性本能在功能上有更大的優勢。因為它們不能真正得到完全的滿足,因而特別適宜於創造永久的聯係;而那些直接的性本能每次得到滿足後要承受能量的損失,必須等待通過性力比多的重新積累而得到更新,以至於同時對象可能已經改變了。受抑製的本能能夠與未抑製的本能進行任何程度的摻和,前者可以被轉變回後者,正像前者是從後者產生出來的一樣。眾所周知,在一個導師和一個學生、一位演奏家和一位人迷的聽眾之間,特別是在婦女那裏,愛的願望是多麽容易從友愛的情緒關係——出於讚賞和崇拜的原因——中發展出來(請比較莫裏哀的“為希臘之愛吻我”)事實上,這類情緒聯係的增長——連同其無目的的開始,為性對象選擇提供了更頻繁的道路。普費斯特在他《青嶺德爾夫伯爵的虔誠》(1910)中,提供了這樣一個甚為清晰且肯定不是孤立的例子:甚至一種強烈的宗教聯係是怎樣易於回複到熾熱的性興奮。另一方麵,本身是短暫的直接的性衝動,也多麽經常地轉變成持續的和純粹感情深厚的聯係。熾熱的愛的婚姻的鞏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