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6: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

第9章 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9)

字體:16+-

這兩個例子自然會使我們想起前邊已經討論過的那一組,而且是以“同一材料的多重運用”著稱的那些詼諧。特別是最後一個例子會使我們產生疑問,為什麽我們不把這個例子放到那一組中,而是在一種新的聯結中來介紹它呢?就像我們前麵用到的“忌妒”這個詞一樣,“經驗”再次以自己的措辭加以表達。我不想很認真地對這種分類法提出異議。但是說到另外兩個例子(它們具有同樣的性質),我認為另一個因素遠比同一詞語的多重使用更突出、更重要,而在這種同一詞語的多重使用中,沒有什麽東西能對這種雙重含義輔以說明。我特別想強調的是:一旦一些全新的、沒有預想到的統一體建立起來,那麽觀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就要通過一個一般性的第三因素來下定義或做參照。我想把這一過程稱為“統一化”(unification)。它很顯然頗類似於壓縮成同一詞語的凝縮作用。因此,人生的兩半是通過在人們在中間存在的相互關係所表述的:在前半生中我們期望後半生的到來,在後半生中我們期望前半生回來。更確切地說,作者選擇了兩個極其相似的相互關係來表述人生。由於詞語的類似而造成了關係的類似,這確實會使我們想到同一材料的多重運用:“期望……到來”和“期望……回來”。在利希騰貝格的詼諧中,1月份和與其相對照的月份是以與第三因素的(重複的、修正的)關係為標誌的;這就是良好的願望,人們在1月份接受這些願望,而在其他月份則無法實現。這樣與同一材料的多重運用(它與雙重含義很近似)的區別就很明顯了。

這裏有一個無須多加解釋的、簡單明了的統一性的詼諧:

“法國詩人盧梭寫了一首《子孫頌》。伏爾泰(Voltaire)認為這首詩不可能流傳到後世,就詼諧地說道:‘這首詩到達不了它的目的地。”(費舍,1889,第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