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在這個窮人的回答中還有什麽值得注意的東西可供評論嗎?很顯然,其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的邏輯性。但就事實而言,這個回答是不合邏輯的,也是不合理的。借錢人竭力為自己用借來的錢吃美味佳肴而辯解,同時還裝模作樣地反問,他何時才可以吃上鮭魚。但這顯然是答非所問,債主責備他並非因為他借到錢的那一天便吃鮭魚;而是意欲提醒他,就其目前的窘迫而言,他根本就沒有權利去享受這種奢侈品。這位俏皮的窮美食家無視責備中這個唯一可能的意思,而是答非所問,仿佛他誤解了這種責備似的。
這個詼諧的技巧是否在於這種回答是對責備之意的偏離呢?如果是這樣,一種類似的觀點變化和精神重點的轉移也許可以從前麵的兩個例子中看出來,我們發覺它們與這個笑話如出一轍。
看哪!這一建議很容易成功,事實上也揭示了這些例子的技巧問題。蘇利埃向海涅指出,19世紀的社會崇拜金犢,這如同住在荒野中的猶太人一樣。海涅所應做的適當的答複似乎應當是:“是的,這就是人的本性,幾千年來在這方麵毫無改變。”或者諸如此類的表示讚同的話。但是,海涅用自己的方式偏離了向他提出的思想,而且,對此根本沒有回答。他借題發揮利用了“金犢”一詞可以從旁門左道上去理解的雙重含義,抓住了這個短語中的一個詞‘犢’,並煞有介事地回答:“噢,他不再是隻牛犢了,等等。”好像蘇利埃的話所強調的也正是這個詞。
洗澡這則詼諧的轉換更為明顯,這個例子需要進行一番生動的文字描述。
第一個猶太人問:Have you taken a bath?(你洗過澡了嗎?)其強調的重點在“bath”(澡)這個詞上。
第二個猶太人回答時,仿佛問題為:Have you taken a bath?(你拿了一個澡盆嗎?)其重點是“taken”(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