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現在繼續研究同一語詞“多重運用”形式之變化的話,我們馬上就會注意到,在我們麵前有許多“雙重含義”(double meaning)或語詞玩弄(play upon words)的案例——長期以來受到人們普遍了解並承認為詼諧技巧的形式。那麽,既然我們同樣能從最淺顯的詼諧論文裏搜集許多現成的例子,為何還絞盡腦汁去發掘某些新玩意兒呢?一開始,我們隻能這樣自圓其說,我們現在討論的仍然是語言表達的同一現象的另一側麵。權威們所揭示的作為一種“遊戲”的詼諧的特點已被我們歸類到“多重運用”的標題下麵。
還有很多“多重使用”的例子,可納入“雙關含義”名下,作為一個新的第三組。這些例子也很容易分出一些子類。當然,這些子類的區分不是截然的,正如我們不能把作為整體的第三類與第二類截然分割一樣。我們發現:
(a)由名字及由其表示的“某一事物”構成的雙重含義。例如,將自己從我們的營地裏發射出去,Pistol!(莎士比亞,[H.亨利四世第二幕,第四場])
“Hof(求婚的)多於‘Freiung’(結婚的)!”一個談吐風趣的維也納人就許多貌美的姑娘多年來為人傾慕卻永遠找不到一位情投意合的丈夫而感歎道。其中,“Hof”和“Freiung”也是維也納市中心兩個相鄰的廣場的名字。
在漢堡,當權的不僅不是惡棍麥克佩斯,而是“Banko”(既指人名,又指銀行裏的錢)。(海涅[Schnabelewopski]第三章)
當一個名字無法未經改變就加以使用(我們也許應該說是“誤用”)時,我們可以通過運用我們所熟悉的微小變更從中找出雙重含義:
有人問道,在過去的時間裏,“為什麽法國拒絕了‘Lohengrin’?”“為了‘Elsa’(Elsass,阿爾薩斯)的緣故。”
(b)由語詞的字麵意義和隱喻意義產生的雙重含義。對詼諧技巧而言,此乃最富有的資源之一。我僅引用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