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記住了這個事實,即傾向性詼諧非常適合於攻擊那些常常有內部抑製和外部環境保護他們不受直接詆毀的頭頭們及有尊嚴、有勢力的達官顯貴們,我們就會形成一種特別的印象,似乎某些類型的詼諧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那些社會地位低下、無權無勢的人聯係在一起。我現在指的就是那些關於婚姻介紹人的軼事,其中有幾個我們在研究概念詼諧的種種技巧時已經談過了。在諸如此類的例子中,比如在下述事例中:“她還很聾呢!”和“誰會願意借東西給這家人呢?”介紹人就被當做頭腦簡單和粗心大意的人而備受嘲笑。他們完全變成了喜劇人物,因為正如例子中所表明的那樣,事情的真相從他們的嘴裏自動地跑了出來。但是,我們所了解到的傾向性詼諧的性質,以及這些故事所帶給我們的極大樂趣,與這些詼諧所嘲笑的那些人的悲慘境遇相符合嗎?它們是詼諧的勁敵嗎?為了抨擊某些更重要的東西,詼諧就把婚姻介紹人擺在一個更顯眼的位置,事實難道不是如此嗎?這難道不是正如諺語所說的,意在趕騾,卻把鞭子抽在鞍墊上嗎?要想否認這種觀點的確是不可能的。
雖然關於婚姻介紹人的趣聞軼事的闡釋還可以繼續下去,但在我看來,繼續下去卻毫無必要。隻要把這些軼事當做Schwanke[滑稽故事]來看待,我就心滿意足了,而且我也就能夠否認它們的詼諧特征了。不過,這些詼諧也可能具有這種主觀決定因素。我們現在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而且以後還要對此加以研究[第五章]。這就意味著隻有那些想當然的東西才是詼諧。我認為是詼諧的東西在別人看來也許隻不過是滑稽故事而已。但假使一個詼諧允許這種懷疑,其原因隻可能是它有一個幌子(facade),在我們的例子中正好就是那個滑稽的幌子。在這個幌子下,有的人會滿足於一瞥,而另一個人則試圖明察秋毫。而且,我們還隱約覺得,此幌子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研究者眼花繚亂,因此這些故事裏肯定還有一些隱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