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這句話驟然一看似乎是詼諧的;但經過仔細檢查,我們就會發現,其詼諧效果並不來自這個類比本身,而是來自一個次要的特征。因為“真理的火炬”這一表達根本不是什麽新的類比,而是一個長期為人們所使用,已經變成了陳詞濫調的類比——如果某一類比有幸在語言學上被廣泛應用,便會經常發生這種情況。盡管我們幾乎不再去注意“真理的火炬”這句話中的類比,但利希騰貝格卻使它突然恢複了它原來的全部力量,因為他對這個類比做了進一步的補充並從中推引出了一個結果。但是,我們早已熟悉了這樣一個作為一種詼諧技巧,使一個語義模糊的表達恢複其全部意義的過程。它屬於同一材料的多重運用這一範圍。利希騰貝格這句話所產生的詼諧印象很有可能就是由於它對這種詼諧技巧的依賴。
同一種判斷無疑也可以說明同一作家的另一個詼諧類比。
“誠然,這個人並不是一盞偉大的燈(licht),但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燭台(leuchter)……他是一位哲學教授。”
把一個學問高深的人說成是一盞偉大的燈,即一個有才能的人(lumen mumdi)這早已不再是一個有效的類比了,不管它原來是否是一個詼諧。但如果對這個類比稍加變更,並由此建立起第二個新的類比,那麽這個類比就會變得新鮮起來,同時也會恢複它的全部力量。第二個類比產生的方法似乎是決定該詼諧的條件,而不是這兩個類比本身。這與火炬例子中的詼諧技巧情況大致相同。
下述事例可能因為另一個原因才具有詼諧的特征,但是,我們也必須以類似的方式來判斷它。
“我認為評論是一種兒童疾患,新出版的書或多或少都會患這種病。據記載,最健康的書可能死於這種病,而最虛弱的書卻往往能夠活下來。還有一些書能完全逃脫這種疾病。許多書常常想用序言和獻辭這些護身符來預防此疾患,更有甚者,有的書用作家本人的評價來給它作預防注射,但這樣做均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