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5:愛情心理學

第9章 性學三論(9)

字體:16+-

性變態的預防對象選擇中的必要任務之一就是尋找異性。然而,如我們所知,這卻不可能不經任何摸索地徑直完成。青春期後最初的衝動常有偏頗,雖然未必留下永久的嚴重後果。德蘇(Dessoir,1894)曾經正確地指出,少年期的男孩和女孩總是與同性建立充滿柔情的友誼關係,毫無疑問,阻止永久性性變態的巨大力量隻能是異性所展示的吸引力。此處我不想對這一問題發表任何看法。然而,這一因素本身並不足以消除性變態,顯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社會的權威禁止。在性變態不被視為犯罪的情況下,總有相當數量的人表現出性變態傾向。此外,我們還可設想,若男人在小的時候總受到母親或其他異性的照料,那麽對童年期這種情感回憶本身就會成為一種導引他們選擇女性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麵,若在他們的早期經驗中其性活動受到了父親的幹擾,或他與父親有著競爭關係,則會使他們遠離同性。這兩種因素同樣適於女孩,因為她們的性活動尤其受到母親的嚴格監視,於是她們敵視同性,從而決定了她們的對象選擇趨於正常。受男人教育的男孩(如古代的奴隸)似乎被鼓勵同性戀,今日的貴族階層之所以也常出現性變態,恐怕與雇傭男仆及母親對孩子關照不夠有關。在有些癔症患者身上,我們發現,早期父母一方的失去,無論由於死亡、離婚或是分離,都使剩下的一方將孩子的愛全然吸收,從而決定了未來性對象的性別,並造成永久的性變態。

總結

現在我對以上的論述總結如下:我們以性本能對象和目的的變態現象為起點,提出了它們究竟源於先天因素還是後天經驗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建立在精神分析對精神神經症性本能活動的理解之上(這是具有相當規模的一群人,他們偏離健康的程度並不很重)。我們發現,他們之中的每一變態傾向都存在於潛意識之中,從而導致了症狀的形成。因此可以說,神經症是性變態的負麵表現。由於性變態的傾向如此廣泛,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性變態傾向是人類性本能的原始而普遍的趨向,正常的性行為乃是有機體變化及成熟過程中心理抑製的結果。我們希望能在孩子身上發現這種原始趨向。在限製性本能發展方向的力量之中,我們尤其強調了羞恥、厭惡、同情以及社會所建構的道德結構與權威的作用。於是我們將任何偏離正常性活動的變態視為發展受到抑製和幼稚的結果。雖然有必要強調原始趨向多樣性的重要性,但它們之間的關係並非相互對立而是相互配合的。此外,既然原始趨向極為複雜,那麽性本能本身恐怕也由多種因素構成,在性變態時它卻變成了相互分離的要素。因此,既可將性變態視為正常發展中的抑製、又可視為發展過程中的解體。將這兩個因素合起來我們就可設想,成人的性本能是童年期多種衝動合而為一的結果,最終指向了單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