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從前麵已經提到的梅林格爾和邁爾的著作中摘引下麵一段話:
“口誤並非單一的失誤行為,與此對應的還有其他經常發生的失誤,對此人們通常冠以‘疏忽’(oversights)這個可笑的名字。”
關於日常生活中健康人出現微小的機能混亂,其背後必然存在特定的目的,我並非是第一個提出此論斷的人。
如講話時的失誤——這明顯是一種活動機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解釋,這個解釋當然也可以進一步擴展到運動行為的失誤。我將這些運動失誤行為分為兩類,我用“閃失動作”(bungled action)來表示第一類,是指那些主要與錯誤的結果——如和意向有很大出入——相聯係的動作。第二類稱之為“症狀動作和偶發動作”(symptomatic and chance actions),是指整體上都不太適宜的動作。但是,二者之間又沒有明確的界限,這種區分僅僅是一種描述,在研究上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有時這個區分可能與這一現象的內在統一相悖。
如果我們僅僅將這些“閃失動作”標之為“混亂”或“大腦混亂”,這種心理學意義上的解釋是沒有什麽幫助的。還是讓我們分析一些個別例子,然後追蹤其背後的決定因素,出於這樣的目的,我再一次使用了自我觀察的方式,盡管其中的一些例子並不常見。
1.與現在相比,早些年,我更多地到家裏去探望患者,在很多情況下,當來到這些患者的門前時,我沒有敲門或按門鈴,而是從口袋裏拿出鑰匙,在茫然的狀態下又將它收了回去。當我分析了出現這一情況的患者後,我被迫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失誤——取出自己的鑰匙而不是去按門鈴——實質上是對這家人敬重的表示,等於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在這裏我感覺像自己的家”,因為自己很喜歡這裏的患者(當然,在自己的家門前是用不著按門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