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看另一麵的情形。既然移情再現的是患者與其父母的關係,那它也會繼承這一關係的兩極性。終有一天,患者對分析者的積極態度會轉換成消極、敵對的態度。這照例也是重複過去。患者對自己父親的服從(如果談到的是父親的話),對來自父親的讚賞的企求都植根於指向父親的情欲。遲早這種要求會進入到移情作用中,並堅持要得到滿足。在分析的情境中,這種要求隻能遭遇挫折。患者和分析者之間真正的性關係則另當別論,甚至於更微妙的滿足方式,像給予偏愛、親昵等等,也很少為分析者所讚同。這一拒絕會成為轉變的誘因,很可能這種事也以同樣的方式在患者的童年發生過。
積極的移情作用所導致的成功治療很容易有暗示(suggestive)之嫌。如果消極的移情作用占上風,那麽上述的成功就會成為泡影。我們將驚恐地看到,我們以往的全部辛苦和操勞都已付諸東流。我們一度視為患者的持久的智力增進,即他對精神分析的理解和對分析功效的信賴,轉瞬間消失殆盡。他的行為就像一個孩子,無力對他自己做出評判,盲目地相信任何一個他所愛的人,而不相信陌生的人。顯然,這些移情狀態的危險在於患者不理解移情作用的性質,強把移情作用當作新的現實經驗,而不是當作過去經驗的反應。如果他(或她)意識到了隱藏在積極移情背後的強烈性欲,他就會相信陷入了情網。如果移情走向另一極,那麽他就會覺得受到了侮辱,受到了忽視,他就會恨分析者,將其當成敵人,並準備放棄分析。在這兩個極端的案例中,他都忘記了自己在治療之始達成的契約,使之變得對繼續進行正常的分析毫無用處。分析者的任務是,堅定地使患者擺脫危險的錯覺,反複地向他表明他自以為新的現實生活不過是過去生活的反映。為免於患者陷入不接受任何證據的狀態,分析者要當心不使愛和恨達到極端。這取決於患者對這些可能性的充分準備,和分析者不忽略這些可能性的初始跡象。依此謹慎處理移情作用,一般會有極好的效果。如果我們像通常能夠做到的那樣,成功地啟發患者認識到移情現象的本來麵目,那我們就解除了患者進行抵抗的有力武裝,並會化危險為收獲。因為患者絕不會再次忘記他以移情的形式所經驗到的一切,這比患者以其他形式能夠得到的經驗具有更大的取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