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論

第21章 精神分析新論(21)

字體:16+-

宗教綱領的第三個主要方麵即道德要求,也很容易符合這種兒童狀況。我可以提醒你們注意康德(Kant)的著名論斷,他一直把星空與我們的道德規則相提並論[見前麵第61頁]。這種並列聽起來是多麽的奇怪啊!因為,天體與關於人類生靈間是彼此熱愛還是彼此殘殺的問題,有著什麽關係呢?然而,它到底還是觸及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真理。給予兒童生命和保證兒童避開危險的父親(或父母親職能),也教導他應該和不應該做什麽,教導他必須習慣於限製自己的本能性欲望,並使他明白,如果他想成為家庭中和後來更大的社交圈中可被接受和受歡迎的成員,他就應該更加關心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通過愛的獎懲體係,兒童受到教育,並從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職責。他被告知,其生活中的安全感依賴於父母(後來是別的人)愛他以及他們相信他也愛他們。所有這些關係後來都被人原封不動地引入其宗教中。父母的告誡和要求作為一種道德意識,在他身上保留下來。借助於這種相同的獎懲體係,上帝統治著人的世界。分配給個人的保護及幸福的數量,取決於他滿足道德需要的情形。他對上帝的愛和為上帝所愛的意識,是他的生活安全感的基石,他被這種愛及意識武裝起來,得以抵禦來自外部世界和人類環境的危險。最後,在祈禱中,他確信自己直接影響了神的意誌,並在這種影響下,分享著神的全能。

我相信,你們在聽我講演的過程中,已被若幹問題所困擾,而且你們樂於聽取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此時此地我還無法著手去做,但我自信。這些詳細的質疑中,沒有一個能推翻我們的論點,即宗教的宇宙觀取決於我們童年時的狀況。如果是這樣的話,有一點就更值得注意:盡管這個宇宙觀仍具幼稚性,但它還是一個先驅。毫無疑問,有過一個沒有宗教、沒有神靈的時期,它被稱為泛靈論(animism)階段。那時世界充斥著類似於人的精神存在物——我們稱之為“魔鬼”(demons)。外部世界的所有物體都是它們的棲息之地,或者也許可以說等同於它們的住所。但並不存在某種更卓越的勢力,創造了所有的魔鬼,隨後又統率著它們,並不存在這種人類能夠向其請求保護和幫助的勢力。盡管泛靈論中的魔鬼大多對人類持敵對態度,但人類那時似乎比後來更自信。他們肯定常常處於一種對這些邪惡精靈的極度恐懼之中,但他們卻以種種行動(對之他們已賦予驅魔之力)來對付它們,保護自己。即便撇開這點不談,他們也並不認為自己沒有抵禦能力。如果他們要向大自然企求某些東西——如企求降雨——他們並不直接向天氣之神做禱告,而是做些法術動作,以期直接影響大自然:他們自己完成與降雨相似的事情。在他們與周圍環境的各種力量做鬥爭中,他們的第一個武器就是“法術”(magic)——現代技術的鼻祖。據我們猜測,我們對法術的仰賴來自於對自己的理智作用的高估,以及對“思想萬能”(omnipotence of thoughts)的崇拜。附帶說一下,這種信仰在我們的強迫性神經症患者身上也可看到。我們可以猜想,當時的人類特別對他們在語言方麵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而這種成就中肯定伴隨著思維的重大發展。他們認為法術的力量產生於詞匯。這個特征後來被宗教所繼承。“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且他們的法術行動的事實表明,泛靈論時期的人並不僅僅相信他們的願望的力量。他們更期望的是采取這一行動的結果,這個結果可促使大自然模仿該行動之力。如果他們企求降雨,他們就自己潑水;如果想讓土地果實累累,他們就在田間對土地演示戲劇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