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對自我的優點和功能,我們已有了一個印象;現在是開始思考自我另一方麵的時候了。畢竟自我僅是本我的一部分,是因接近外部世界、受其危險的威脅而產生的有利於自我改變的那一部分。從動力的觀點看,自我是微小的,其能量是從本我中借來的,而且我們並不是完全沒有看到這些方法——可稱其為詭計——它利用這些方法,從本我中攫取盡可能多的能量。例如,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認同實際的或被拋棄的對象。對對象的精神貫注源自於本我的本能欲望。首先,自我必須注意到它們。但通過認同對象,自我便取代對象而使自己受到本我的歡迎,並力求使本我的力比多轉向自我本身。我們已經看到[第64頁]在自我的生命旅程中,自我常常從過去選中的對象的遺物中攝取大量的能量。總體看來,自我必須執行本我的意圖,通過找到能使這些意圖圓滿實現的環境來完成它的任務。自我與本我的關係可以用騎手與馬的關係來比喻。馬提供運動能量,而騎手具有決定目標和引導這個強健動物的活動的特權。但在自我和本我之間,卻常出現不理想的情形:騎手被迫引導馬在馬自己想走的路上奔馳。
本我中還有一部分,自我因壓抑而產生抵抗,進而使自己從那一部分分離出來。但壓抑並沒有擴展到本我,於是被壓抑的內容便並入到本我的其餘部分。
有一句格言告誡我們,一仆不能同時侍二主。可憐的自我處境甚至更糟:它侍候三個嚴厲的主人,而且要盡力使三個主人的主張與要求達到彼此和諧。這些主張卻總是背道而馳,且好像總是互不相容。因而自我經常不能完成任務,這也就不奇怪了。這三個暴君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當我們認識到自我在努力同時滿足它們——或同時服從它們時,我們就不會對這個自我人格化並看作分離的結構而感到任何遺憾。自我覺得自己三麵被困,受到三種危險的威脅。假如它難以忍受其壓力,就會產生焦慮。由於自我起源於知覺係統的經驗,所以它擔任著表達外部世界需要的職責,但它也努力爭取成為本我的一個忠實奴仆,保持與本我的良好關係,把自己作為對象推薦給本我,並把它的力比多吸引過來。在它企圖調節本我和現實的過程中,它常常被迫用自己的前意識(Pcs.)的文飾作用來遮掩本我的潛意識要求,掩飾本我與現實的衝突,並且即使在本我仍固執己見而不願屈服時,它也會用外交的巧妙手段宣稱自己正在關注現實。另一方麵,自我所采取的每一步,都受到要求嚴格的超我的監視;超我絲毫不考慮自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方麵所遇的困難,為自我的行為規定了明確的準則;而且自我一旦不服從這些準則,超我就用強烈的自卑感和罪疚感來懲罰它。這樣,自我被本我所驅使,受超我所限製,為現實所排斥,為完成其經濟的任務而奮鬥,以便使它遭受到的種種力量和影響達到和諧;我們能理解,為什麽我們常會忍不住歎息:“生活不容易啊!”如果自我被迫承認自己弱小,它就會產生焦慮——有關外部世界的現實性焦慮、有關超我的道德性焦慮和有關本我中**力量的神經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