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既是精神分析學頂峰時期,又是弗洛伊德主義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弗洛伊德進一步用精神分析學的觀點研究一係列社會現象,如社會組織、宗教起源、文學藝術、戰爭根源等等,構建了一套有關社會文化的弗洛伊德主義理論體係。
這個時期,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著作如下:
1.《精神分析新論》(亦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它是《精神分析導論》的姐妹篇,也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講基礎上成書的,但卻是他在《精神分析導論》發表後經過15年研究實踐和反思的成果。該書既是對《精神分析導論》的修正、補充和發展,也是弗洛伊德後期工作的裏程碑,出版於1933年,全書共七講,即從29講至35講。分別闡述了四組不同性質的問題:(1)進一步發揮了夢的理論,提出一切夢均具有性的屬性的命題,詳述了顯夢與隱夢之間的根本區別,關於夢滿足願望的作用與焦慮的夢不矛盾的觀點、關於夢的本質即夢的工作過程的發現等等問題。(2)強化了對人格的自我的分析,著重闡述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係,以及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與自我、超我和本我以及它們與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3)專門探討了焦慮與本能生活以及女性心理問題,提出女性氣質決定於其性器官的功能及其發展狀況的理論,並對心靈感應(telepathy)現象、精神分析理論做了解釋、應用和展望。(4)對宗教、教育、宇宙觀等問題發表了他元心理學的獨到見解。該書論述許多過去未曾接觸過的問題,包括教育的目的、職能和方法,哲學和宇宙觀,宗教的特點、職能及其與科學的不相容性,對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的評價等。其中關於宗教的作用及其與科學相對立的觀點有其合理性,其餘的一些論點則有明顯的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