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六祖壇經箋注

第7章 行由品第一(1)

字體:16+-

述六祖一代之行狀由來,故曰“行由”。

時,大師至寶林[1]。

[1]時,六祖自廣州法性寺至寶林寺,即曹溪南華寺是也。法海輯《壇經序》:“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性地,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峰巒奇秀。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乃謂曹侯村居民曰:‘可於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時,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聞奏。上可其請,賜‘寶林’為額,遂成梵宮,落成於梁天監三年。”《傳燈錄》五:“中宗神龍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為中興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為法泉寺。”《宋高僧傳》八:“太平興國三年,敕建塔,改為南華寺。後又改日華果寺。”《廣東通誌》二百二十九:“南華寺在縣(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裏。梁天監元年,天竺國僧智藥建,後為六祖演法道場。唐萬歲通天初,則天皇後錫齎宣詔。元和間,賜塔曰‘靈照之塔’。其寺為嶺外禪林之冠。”按:《指月錄》:“曹溪寶林,堂宇湫隘。六祖謁裏人陳亞仙,舍宅廣之。即此寺也。六祖傳黃梅衣缽,居此,今衣缽與真身俱存。開寶三年,賜名南華。塔毀,明成化六年建複,國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龍塔、伏虎亭、卓錫亭、避難石、曹溪水等十二景。”

韶州[1]韋刺史[2]與官僚[3]入山[4],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5]講堂[6],為眾[7]開緣說法[8]。

[1]府名。隋置州,尋廢。唐複置。元為路。明改府,屬廣東。清因之。今廢。曲江縣其舊治也。

[2]名璩。刺史,官名,漢置。其職各代不同,隋唐之刺史,猶清之知府及直隸州知州。《傳燈錄》五、《宋高僧傳》八、《會元》一,韋璩,皆作“韋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