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筠比丘德異撰
(此序共分五段——“見性成佛”以上,述佛祖傳付至達磨,為第一段。“《法寶壇經》”以上,述二祖至六祖,以明《壇經》緣起,為第二段。“盡出《壇經》”以上,述大師之子孫皆從此經出,為第三段。“與諸佛等”以上,述此經之勝妙,為第四段。以後述流通此經之緣由,為第五段。)
古筠,德異生長之地名。德異為示陽高安盧氏。示陽,即江南瑞州之瑞陽。“瑞”與“示”,音相邇,故曰示陽。高安,其郡名也。瑞陽,明曰瑞州府,元曰瑞陽,唐曰筠州。從唐,故稱古筠。今江西之高安縣也。《釋氏要覽》上:“梵語比丘,秦言乞士。上於諸佛乞法,資益慧命;下於施主乞食,資益色身。故雲比丘。”德異,別號絕牧叟。鼓山皖山凝禪師之法嗣,六祖二十一世孫,休休禪庵之開山。元朝人也。《增集續傳燈錄》四:“鬆江澱山蒙山德異禪師,示陽高安盧氏。參蘇之承天孤蟾瑩。”傳詳元賢《繼燈錄》三。
妙道[1]虛玄[2],不可思議[3]。忘言得旨[4],端[5]可悟明。故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6],拈華於靈山會上[7],似火與火[8],以心印心[9]。
[1]妙者,絕妙之言。故《宗鏡錄》九曰:“隻喚妙為絕。”絕是妙之異名也。《莊子》:“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2]虛玄,寂靜貌。
[3]理之深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法華玄義序》:“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
[4]《莊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潛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端,始也。
[6]多子塔,為辟支佛之古跡。而世尊嚐於此處,顧視迦葉尊者,分半座使坐者。
[7]《宗門雜錄》上:王荊公問蔣山佛惠泉禪師曰:“禪家所謂世尊拈華,出自何典?”泉曰:“《大藏經》所不載。”王雲:“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王問決經》三卷,因開之,經中所載甚詳。雲:‘梵王至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苑獻佛,舍身為床坐,請為群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吩咐摩訶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所以秘藏,世無聞者。”佛惠歎其博究。《法華科注》一曰:“耆闍崛山,此雲靈鷲山。以山峰似鷲,故名其山。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滅後,羅漢、支佛常居。為聖所居,故呼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