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中山人。擢進士,登博學宏詞科,工文章。累官到集賢直學士,出為蘇州刺史。以政績聞廷,賜金紫服,遷太子賓客。晚年以文章自適,兼工詩。白居易推為詩豪。有《劉賓客集》四十卷。)
元和[1]十一年某月日,詔書追褒曹溪第六祖能公,諡曰“大鑒”。實廣州牧馬總以疏聞[2],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3],同歸善善[4],不隔異教[5]。一字之褒,華夷孔懷,得其所故也。馬公敬其事,且謹始以垂後。遂谘於文雄[6],今柳州刺史河東柳君[7]為前碑。後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來。且曰:願立第二碑,學者誌也。
[1]唐憲宗年號。
[2]聞,聞之於憲宗也。
[3]尚,庶幾也。
[4]《公羊傳》:“君子之善善也長。”《穀梁傳》:“善善樂其終。”
[5]釋與儒教跡不同,故雲導師教。
[6]文章之雄也。
[7]名宗元,字子厚。
維如來[1]滅後中五百歲,而摩騰、竺法蘭以經來[2],華人始聞其言,猶夫重昏之見曶爽[3]。後五百歲,而達磨以法來,華人始傳其心,猶夫昧旦之睹白日。自達磨六傳至大鑒,如貫意珠[4],有先後而無同異。世之言真宗者[5],所謂頓門[6]。初,達磨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真印。至大鑒,置而不傳。豈以是為筌蹄耶[7],芻狗[8]耶?將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
[1]如來,釋迦如來也。
[2]摩騰、竺法蘭,皆西域高僧。二人同於漢明帝時入中國,居白馬寺。其第一部所翻之經即《四十二章經》。
[3]曶,音“忽”。《頭陀經》:“心王菩薩曰,我見覆蔽,飲雜毒酒,重昏長寢。”王簡棲《頭陁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則重昏夜曉。”曶爽,天未明之時也。《漢書》:“至曶爽,天子始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