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謂根機,緣謂勝緣;機有利鈍,緣有勝劣,機緣相感,自性開發。故以“機緣”名篇。按:古本無此篇題,別本或作《參請機緣第六》。今從流行本也。機緣者,兼師及弟子言之也。大凡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惡法,無不由過去生中種植前因,至於今生或他生,始獲果報。種善因者獲善果,種惡因者招惡報,此一定不易之理。必也見自性佛,已斷後有,不遺諸因,而後果報可滅;因果即滅.始得超出三界,不入輪回。師之傳佛心印,與弟子等之得聞大乘,皆非偶然,故立此品。
師自黃梅得法[1],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2]。時有儒士劉誌略[3],禮遇[4]甚厚。誌略有姑為尼[5],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6],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7]。
[1]黃梅,見前注。
[2]別本雲:“師去時至曹侯村,住九月餘。”然師自言:“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此求道之切,豈有逗留?作去時者,非是。按《傳燈》《會元》《正宗記》等,以為未得法以前之事。今本則以為得法之後,至韶州逢劉誌略。茲依今本。
[3]《萬姓統譜》五十八:“誌略,唐劉誌道之子也。”
[4]禮遇,以禮相待也。
[5]父之姊妹曰姑。尼者,出家之女子,梵語比丘尼。“比丘”之語通男女,而“尼”音則示女性也。”
[6]暫,須臾之間也。
[7]《傳心法要》:“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師雲: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悟,豈在言說?言說隻是化童蒙耳。”
尼驚異之,遍告裏中耆德雲[1]:此是有道之士[2],宜請供養。有魏[3]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4],競來瞻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