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六祖壇經箋注

第18章 定慧品第四

字體:16+-

禪定,體也,寂而常照。智慧,用也,照而常寂。體用不二,謂之定慧。《禪源諸詮集序》上:“禪是天竺之語,具雲禪那,此雲思維修,亦雲靜慮。皆定慧通稱也。”《佛祖通載》卷九:“唐宣宗問薦福辨禪師:‘如何是戒定慧?’答曰:‘防非止惡,名戒。六根涉境不隨緣,名定。心境俱空,照鑒為慧。’”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1]。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2],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3]。諸學道人[4],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5]。

[1]調攝亂意,名定。觀照事理,名慧,又名止觀。《六波羅蜜多經》八:“佛果大菩薩,定慧為根本。”

[2]《起信筆削記》五:“禪者具雲禪那,此雲靜慮,即慧之定。般若此雲智慧,即定之慧。故此與第五是自性定慧本自一法,但約體用義分異爾。”

[3]《涅槃經》北本三十一:“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

[4]學道人,修學道行之人也。《菩薩瓔珞經》:“佛子莊嚴二種法身,是人名學行人。”

[5]《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六祖金剛經注》:“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眾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又曰:“實無有法者,謂初悟人尚有微細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見有智慧,能降伏煩惱,是人相;見降伏煩惱竟,是眾生相;見清淨心可得,是壽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雲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曰:“始即令諸學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說也。次即令見自性之後,複除細微四相,如究竟無我分中說也。此二分中,即皆顯出理中清淨四相。若於自性無求無得,湛然常住,是清淨我見。若見自性本自具足,是清淨人見。於自心中本無煩惱可斷,是清淨眾生見。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是清淨壽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