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海水一滴》雲:“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裏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9]《圓覺經》:“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10]邊見,為五見之一(五見: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即或為斷見,或為偏於常見一邊之惡見也。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1],發願受持[2]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3]。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4],不得匿其正法[5]。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6]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7]。
[1]同行,為三善知識之一,同心而行道者之謂也。《止觀輔行》:“言同行者,己他互同,遞相策發,人異行同,故名同行。”
[2]發願,發起誓願也。《阿彌陀經》:“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受,領受。持,憶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為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也。《勝鬘寶窟》上本:“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3]三乘聖果之位也。《華嚴經》二十六:“願一切眾生,速入聖位。”
[4]默傳者,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宗門之傳授,在言語之外,故名默。
[5]正法,真正之道法也。不差於理,故名正。
[6]別法指非禪宗一派而言。
[7]佛種,生佛果之種子也。《探玄記》一:“菩薩所行,名為佛種。”《四教集解》中:“種即能生,性名不改。”《本業經》元曉疏:“種性者,種是種類義,性,是體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