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六祖壇經箋注

第13章 般若品第二(2)

字體:16+-

[1]唐時威振四海,兵力及於外國,故外人多稱中國為唐。唐言,即中國言也。《大乘義章》九:“照見名知,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2]一念者,時刻之極短促者也。《林子壇經注釋》:“或問:‘何以謂之一念也?’林子曰:‘夫所謂一念者,蓋謂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如此,而無複有他念也。猶言心心如此,而無複有他心也。故心心念念,自懺前愆;心心念念,自悔後過。心心念念,去假歸真;心心念念,離假離真。心心念念,棄邪改正;心心念念、無邪無正。心心念念,見性以為功;心心念念,平等以為德。心心念念,內心謙下以為功;心心念念,外行於禮以為德。心心念念,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心心念念,和光接物、通達無礙。凡若此類,是皆一念之大旨也。’”

[3]愚,蒙昧也;絕,滅也。

[4]《禪源諸詮》上:“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執有,令洞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

[5]《智度論》十八:“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1],唐言到彼岸[2]。解義離生滅[3]。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4]。

[1]西國,總指則指我國以西之諸國,別指則指印度。

[2]《智度論》十二:“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複次,於事成辦,亦稱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

[3]若以波羅蜜之意義解之,則為離生滅。

[4]《六祖金剛經注序》雲:“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隻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雲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