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儒為諸子中之最前者,孔子時代尚未至於百家並鳴,可於《論語》《左傳》《國語》各書得之。雖《論語》所記的偏於方域,《國語》所記的不及思想,但在孔丘的時代果然諸子已大盛者,孔丘當不至於無所論列。
孔丘以前之儒,我們固完全不曾聽說是些什麽東西;而墨起於孔後,更不成一個問題。其餘諸子之名中,管晏兩人之名在前,但著書皆是戰國時人所托,前人論之已多。著書五千言之“老子”乃太史儋,汪容甫、畢秋帆兩人論之已長;此外皆戰國人。則儒家之興,實為諸子之前驅,是一件顯然的事實。
孔子為何如人,現在因為關於孔子的真材料太少了,全不能論定,但《論語》所記他仍是春秋時人的風氣,思想全是些對世間務的思想,全不是戰國諸子的放言高論。即以孟荀和他比,孟子之道統觀、論性說,荀子之治本論、正儒說,都已是係統的思想;而孔丘乃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學願”。所以孔丘雖以其“教”教出好些學生來,散布到四方,各自去教,而開諸子的風氣,自己仍是一個春秋時代的殿軍而已。
儒者最先出,曆對大敵三:一、墨家;二、黃老;三、陰陽。儒墨之戰在戰國極劇烈,這層可於孟墨韓呂諸子中看出。儒家黃老之戰在漢初年極劇烈,這層《史記》有記載。漢代儒家的齊學本是雜陰陽的,漢武帝時代的儒學已是大部分糅合陰陽,如董仲舒;以後緯書出來,符命圖識出來,更向陰陽同化。所以從武帝到光武雖然號稱儒學正統,不過是一個名目,骨子裏頭是陰陽家已篡了儒家的正統。直到東漢,儒學才漸漸向陰陽求解放。
儒墨之戰,儒道之戰,儒均戰勝。儒與陰陽之戰(此是相化非爭鬥之戰),儒雖幾乎為陰陽所吞,最後仍能超脫出來。戰國一切子家一律衰息之後,儒者獨為正統,這全不是偶然,實是自然選擇之結果。儒家的思想及製度中,保存部落時代的宗法社會性最多,中國的社會雖在戰國大大的動**了一下子,但始終沒有完全進化到軍國,宗法製度仍舊是支配社會倫理的。所以黃老之道,申韓之術,可為治之用,不可為社會倫理所從出。這是最重要的一層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