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秋策:先秦諸子與史記評述

第38章 與頡剛論古史(4)

字體:16+-

說正名為成事之本,說三桓之子孫微,說陪臣執國命,論孟公綽,請討田氏,非季氏之兼並等等,尤其清楚的是那樣熱烈稱讚管仲。“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但雖然這般稱許管仲,而於管仲犯名分的地方還是一點不肯放過。這個綱目,就是內裏整綱紀,外邊攘夷狄,使一個亂糟糟的世界依然回到成周盛世的文化上,所謂“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借用一位不莊者之書名。正以挪來說諸侯;也隻有以這個題目的原故,列國的君覺著動聽,而列國的執政大臣都個個要趕他走路了。頡剛:你看我這話是玩笑嗎?我實在是說正經。

我明知這話裏有許多設定,但不這樣則既不能解孔子緣何得大名之謎,又不能把一切最早較有道理的孔子傳說聯合貫串起來。假如這個思想不全錯,則《春秋》一部書不容一筆抹殺,而《春秋》與孔子的各類關係不能一言斷其為無。現在我們對於《春秋》這部書,(第一要問他是魯史否?這事很好決定,把書上日食核對一番,便可馬上斷定他是不是當時的記載。便可去問,是不是孔子所筆削。現在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麽確據去肯定或否定,現在存留的材料實在是太少了。

然把孔子“論其世”一下:連串其《論語》等等來,我們可以說孔子訂春秋,不固名為《春秋》或即是現在所存的“斷爛朝報”。即不然,在道理上當與現在的“斷爛朝報”同類。所以才有孟子的話。這書的思想之源泉,總是在孔子的。既認定綱領,則如有人說“孔子作春秋”,或者說“孔子後學以孔子之旨作春秋”,是沒有原理上的分別。

公羊家言亦是屢變。傳,繁露,何氏,各不同。今去公羊家之迂論與“泰甚”,去枝去葉,參著《論語》,旁邊不忘孟子的話,我們不免覺得,這公羊學的宗旨是一個封建製度正名的,確尚有春秋末的背景,確不類戰國中的背景,尤其不類漢。三世三統皆後說,與公羊本義無涉。大凡一種係統的偽造,必須與造者廣義的自身合拍,如古文之與新朝政治是也。公羊家言自然許多是漢朝物事,然他不泰不甚的物事實不與漢朝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