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一部書之值得研究處,大致可分為四個意義。
(第一,《史記》是讀古書治古學的門徑,我們讀漢武帝以前之遺文,沒有一書不用把他來作參考。他自己既是一部金聲玉振的集大成書,又是一部很有別擇力的書,更是一部能夠多見闕疑,並存異說的書,且是漢武帝時代的一部書,還沒有被著後來治古文學者一套的“響壁虛造”之空氣,雖然為劉子駿等改了又改,確已引行了很多“響壁虛造”去,究竟因矛盾可見其增改,又已早為劉申受等所識破。在恰好的時代,以壯大的才力,寫了這一部集合他當年所及見一切書的書,在現在竟作了我們治古學之入門了。
(第二,《史記》研究可以為治古書之訓練,將《史記》和經傳子籍參校,可以做出許多有意義的工夫。且《史記》一書為後人補了又補,改了又改,因此出了許多考證學的問題,拿來試作若幹,引人深思遠想。
(第三,太史公既有大綜合力,以整齊異說,又有獨到的創見,文詞星曆,綜於一人,八書貨殖諸傳之作,竟合近代史體,非希臘羅馬史學家所能比擬,所以在史學上建樹一個不朽的華表,在文詞上留給後人一個偉壯的製作,為《史記》研究史記,也真值得。
(第四,史記作於漢武時,記事迄於天漢(考詳後)。武帝時代正是中國文化史政治史上一個極重要的時代,有他這一部書,為當年若幹事作含譏帶諷的證據,我們借得不少知識。
然而《史記》不是容易研究的書,所有困難,大概可以別為三類:
(第一,太史公書百三十篇,當他生時本未必已寫定本,“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而惲又遭戮,同產棄市。其後褚少孫等若幹人補之,劉歆等若幹人改之,楊終等刪之,至於唐時,已經無數轉改,現在竟成古籍中最紊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