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曆史研究法

第39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19)

字體:16+-

除了這點獨立精神以外,史官地位的高貴也很有關係。一直到清代,國史館的纂修官一定由翰林院的編修兼任。翰林院是極清貴的地方,人才也極精華之選。平常人稱翰林為太史,一麵尊敬,一麵也就表示這種關係。一個國家,以如此地位,妙選人才以充其選,其尊貴為外國所無。科學為人才唯一出身之途,科學中最清貴的是太史,可以說以全國第一等人才做史官了。

史官在法律上有獨立的資格,地位又極尊嚴,而且有很好的人才充任,這是中國史學所以發達的第二原因。但是到民國以後就糟了!自史佚以來未曾中斷的機關,到現在卻沒有了!袁世凱做總統的時候以國史館總裁位置王壬秋,其實並不曾開館。後來就讓北京大學吞並了一次,最近又附屬於國務院,改名國史編纂處。獨立精神到現在消滅,是不應當的。幾千年的機關,總算保存了幾千年的史跡,雖人才有好壞,而記載無間缺。民國以來怎麽樣?單是十六年的史跡,就沒有法子詳明的知道。其故,隻因為沒有專司其責的國史館。

私人作野史,固可以補史官的不及。但如明末野史很發達,而萬季野主張仍以實錄為主。史官所記固或有曲筆,私人所記又何嚐沒有曲筆?報紙在今日是史料的淵叢了,但昨天的新聞和今日矛盾,在甲軍閥勢力下的報紙和在乙軍閥勢力下的參差,你究竟相信誰來?所以作史學史到敘述史官最末一段,可以講講國史館的設立,和史官獨立的精神與史官地位的尊嚴之必要。

史學史的第二部分要敘述史家:最初,史官就是史家,不能分開;到後來,仍舊多以史官兼史家。但作史學史,在史官以外,應從史家兼史官的或史家不是史官的看他史學的發展。這部分資料,曆代都很少。以一種專門學問自成一家,比較的要在文化程度很高以後。所以《春秋》以前不會有史家,曆史學者假如要開會館找祖師,或者可用孔子,因《春秋》和孔子有密切的關係。孔子雖根據魯史記作《春秋》,但參雜了很多個人意見。《春秋》若即以史為目的,固然可叫作史。即使在史以外,另有目的,亦可以叫作史。本來,記載什麽東西,總有目的。凡作史總有目的;沒有無目的的曆史。孔子無論為哲學上、政治上,有其他目的,我們亦不能不承認他是史家。即使他以記載體裁發表政見,《春秋》仍不失為史學著作的一種。其後最昭明較著的史家,當然是《國語》、《左傳》的作者,無論他姓甚名誰,大概推定其年代不出孔子死後百年之內。這個史家是否晉史官,我們也不敢斷定。據我看,作《左氏春秋》的人不見得是史官,因史官是國家所設,比較的保守性多,創作性少;但也不敢確定。若是一個史官,則實是一個最革命的史官了。魯《春秋》和《竹書紀年》大概是同一體裁,都是史官所記,和《左氏春秋》不同。《左氏春秋》的範圍很廣,文章自出心裁,描寫史跡,帶有很濃厚的文學性質。真的史家開山祖,當然要推崇這個作者了。這作者的姓名事跡雖待考訂,而這部書的價值應該抬高。因為自這部書出現以後,史學的門徑才漸漸打開了。《史記》稱《孔子春秋》以後,有《左氏春秋》、《虞氏春秋》、《呂氏春秋》、《鐸氏微》,都是承風後起的。現在隻有《呂氏》、《左氏》二種,餘皆不存。那些若和《呂氏》一樣,不能說;若和《左氏》一樣,應屬史家之類。漢初有一位史家,名叫陸賈,著了一部《楚漢春秋》。可惜那書不傳,不知內容怎樣?以上諸家,都脫不了《春秋》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