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劉知幾。劉知幾的特點,把曆史各種體裁分析得很精細;哪種最好,某種如何作法,都講得很詳明。他的見解雖不見得全對,但他所批評的有很大的價值。(1)史學體裁,那時雖未備,而他考釋得很完全;每種如何作法,都引出個端緒,這是他的功勞。(2)他當代和以前,史的著作,偏於官修!由許多人合作,他感覺這很不行,應該由一個專家拿自己的眼光成一家之言。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史官,身受官修合作不能成功的痛苦,所以對於這點發揮得很透徹。(3)史料的審查,他最注重。他覺得作史的人,不單靠搜集史料而已,史料靠得住靠不住,要經過很精嚴的審查才可用。他膽子很大,前人所不敢懷疑的他敢懷疑。自《論語》、《孟子》及諸子,他都指出不可信的證據來。但他不過舉例而已,未及作專書辨偽;而且他的懷疑,也許有錯誤處,不過他明白告訴我們,史事不可輕信,史料不可輕用。這是劉知幾所開最正當的路。其他工作還很多,舉其著者,有此三條。
鄭樵成績最大的:(1)告訴我們,曆史是整個的,分不開。因此,反對斷代的史,主張作通史,打破曆史跟著皇帝的觀念。曆史跟著皇帝,是不妥當的。曆史如長江大河,截不斷,要看全部。鄭樵主要工作在作《通誌》,雖未成功,或者也可以說是已失敗,但為後學開一門徑,也是好的。(2)他把曆史的範圍放大了許多。我們打開《二十略》一看,如六書、七音、氏族、校讎、圖譜,從來未收入史部的,他都包攬在史學範圍以內。(3)他很注重圖譜,說治史非多創圖表不可。他自己做的書表很多,表式也很有新創,圖雖沒有做多少,但提倡得很用力。這三點是鄭樵的貢獻。
章學誠,可以說,截至現在,隻有他配說是集史學之大成的人。以後,也許有比他更大的發展。但有係統的著作,仍以《文史通義》為最後的一部。他的特色:(1)他主張史學要分科。以為要作一國史尤其如中國之大,決不能單講中央政治,要以地方史作基礎。所以他對於古代曆史的發展,不單看重中央的左史右史,還看重地方的小史。史的基本資料,要從各種方誌打底子。從前做史專注意中央政治的變遷,中央政府的人物,中央製度的沿革。章學誠把曆史中心分散,注重一個一個地方的曆史;須合起各地方誌,才可成為真有價值的曆史。史官作史,須往各地搜羅文獻;即自己非史官,也應各把地方文獻搜羅:方誌與曆史,價值是相當的。(2)他不注意史料的審查和別擇,因為前人已講得很清楚;他專提倡保存史料的方法。他以為史部的範圍很廣,如《六經》皆史,什麽地方都是史料,可惜極易散失。所以主張中央和地方都應有保存史料的機關,中央攬總,府、州、縣,各設專員。關於這種製度和方法,他講得很精密。關於史料的總類,也有條理的駕馭。他所作的方誌,常分誌、掌故、文征三部:誌是正式的史書;掌故及文征,保存原始史料。倘使各家方誌都依他的方法,曆代史料必不致缺乏。他以為保存史料的機關,須用有史學常識的人,隨時搜集史料,隨時加以審查而保存之,以供史家的探討。至於如何別擇,如何敘述,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和保存史料的機關不相幹。關於這一點可以說是章學誠的重要主張。在中國一直到現在,還沒有這種機關,從前有所謂皇史成、實錄館,雖也可說是保存史料用的,章學誠以為不行,因為那隻能保存中央這一部分的史料。至於正史以外,各行政官都有機關,範圍又很大,不單保存政治史料,各種都保存,實在是章學誠的重要發明。這種辦法,在中國不過一種理想,未能實行;在外國也做不到,隻由博物院及圖書館負了一部分責任而已。章學誠把他看做地方行政的一種,一層一層的上去,最高有總機關管理,各地方分科,中央分部,繁重的很。要把這種畫一的章程通行起來,過去的事跡一定可以保存很多。但他的辦法也未完備,所保存的隻是紙片,沒有一點實物,方法也不精密,我們盡可補充改正。(3)他主張,史家的著作,應令自成一家之言;什麽學問都要納到曆史方麵去;做史家的人要在曆史上有特別見解,有他自己的道術,拿來表現到曆史上:必如此,才可稱為史家,所作的吏才有永久的價值。所以關於史學意義及範圍的見解都和前人沒有相同的地方;他做史也不單敘事,而須表現他的道術。我們看《文史通義》有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是講哲學的,此則所謂曆史哲學,為劉知幾、鄭樵所無,章學誠所獨有,即以世界眼光去看,也有價值。最近德國才有幾個人講曆史哲學;若問世界上誰最先講曆史哲學,恐怕要算章學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