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曆史研究法

第34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14)

字體:16+-

但玄奘以前和同時的中國學術狀況,卻還要敘述一段。教理的研究在鳩摩羅什幾乎沒有一點條理;比較的有專門研究的,是小乘毗曇宗,乃上座部的主要宗派。在鳩摩羅什以後,法性宗(即三論宗)大盛。三論宗之名,因鳩氏譯《三論》而起。《三論》為何?《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後來又譯了一部《大智度論》,合稱《四論》。經的方論,鳩氏又譯了《維摩詰小品放光般若妙法蓮華大集》。從此,他的門徒大弘龍樹派的大乘教義;一直到現在,三論宗還是很盛。這派專講智慧,和法相宗不同。法相宗從六朝末到隋唐之間,在印度已很興盛,漸漸傳入中國。最主要的《攝大乘論》已由真諦譯出,中國法相宗遂起(法相宗又曰攝論宗,即由《攝大乘論》省稱)。隻因為譯本太少,又名詞複雜,意義含糊,讀者多不明白。玄奘生當此時,篤好此派,在國內曆訪攝論宗各大師請教,都不能滿意,所以發願心到印度去問學,而一生事業,遂由此決定。

我們作傳時應有一節說明玄奘以前的攝論宗大勢如何,有多少大師,有沒有小派,有什麽意味,有多大價值,才能夠把玄奘出國留學的動機襯出。他出國前曾經受業的先生和曾經旁聽的先輩,固然全部很難考出,但重要的幾個卻很可以考出來。初傳攝論宗到中國來的真諦,玄奘已不及見了。真諦的弟子,玄奘見過不少,不可不費些考證工夫,搜出資料來。

現在的《大茲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凡八萬餘字,是玄奘弟子慧立所做,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然而我們所以主張要改做,別的緣故固然多,就是他隻敘玄奘個人切身的事跡而不敘玄奘以前的佛教狀況,多收玄奘的奏疏,唐太宗高宗的詔旨,而不收玄奘和當時國內大師討論的言辭,也已很令我們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