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談石刻者,每盛稱其大有造於考史。雖然,吾不敢遽為此誇大之詞也。中國石刻,除規模宏大之石經外,造像經幢居十之五,銘墓文居十之四。造像經幢中文字,無關考史,不待問也。銘墓文之價值,其有以愈於彼者又幾何?金石家每刺取某碑誌中述某人爵裏年代及其他小事跡與史中本傳相出入者,詫為環寶,殊不知此等薄物細故,在史傳中已嫌其贅;今更補苴罅漏,為“點鬼簿”作“校勘記”,吾儕光陰,恐不應如是其賤。是故從石刻中求史料,吾認為所得甚微。其中確有價值者:例如唐建中二年(西七八一)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為基督教初入中國唯一之掌故;且下段附有敘裏亞文,尤為全世界所罕見。(《景教碑》今在長安碑林。其原文,自《金石萃編》以下,諸家書多全錄。前人或疑為波斯教、回回教等,今則景教確為基督教,已成學界定論。今人錢恂《歸潛記》有跋一篇,考證最精確。)如元至正八年刻於居庸關之佛經,書以蒙古,畏兀,女真,梵,漢五體;祥符大相國寺中,有元至元三年聖旨碑,書以蒙古,畏兀,漢字,三體;元至正八年之《莫高窟造像記》,其首行有書六體:異族文字,得借此以永其傳。(居庸關有一地如城門洞者(行人必經之路),圓頂及兩壁,滿雕佛像,槧工精絕。間以佛經,用五體字;學者考定漢字以外,則一蒙古,二畏兀,三女真,四梵也。畏兀亦名畏吾,即唐之回鶻。此刻蓋元時物,今完好無損。莫高窟有六體字,摹錄如下。其何體屬何族,則吾未能辨也。)如唐長慶間(八二一至八二四)之《唐蕃會盟碑》,將盟約原文,刻兩國文字,可以見當時條約格式及其他史實。(《唐蕃會盟碑》,吾未見拓本;今人羅振玉《西陲石刻錄》有其全文。碑陽刻漢文,碑陰刻唐古忒文,兩文合壁皆盟約正文也。兩側則刻兩國蒞盟人之官銜姓名。此刻石文中之最特別者。)如開封挑筋教人所立寺,有明正德六年(西一五一一)佚碑,可證猶太人及猶太教入中國之久。(開封之挑筋教寺,據錢恂《歸潛記引》清同治五年英人某報告,稱寺中有兩碑,言寺創設於宋隆興二年(一一六四)改築於明成化四年(一四六九)。今碑已佚矣。清《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卷二十九記此事,猶雲“地有猶太碑、碑文附後”;然今洪書無碑,殆刊時失之。此孤征之史料,恐從此湮滅矣。)諸如此類,良可珍貴。大抵碑版之在四裔者,其有助於考史最宏:如東部之《丸都紀功刻石》(魏正始間),《新羅真興王定界碑》(陳光大二年),《平百濟碑》(唐顯慶三年),《劉仁願紀功碑》(唐麟德龍翔間)等;西部之《裘岑紀功刻石》(漢永和二年),《沙南侯獲刻石》(漢永和五年),《劉平國作關城頌》(無年月),《薑行本紀功頌》(唐貞觀十四年),《索勳紀德碑》(唐景德元年)等;北部之《苾伽可汗碑》(唐開元二十三年),《闕特勤碑》(唐開元二十年),《九姓回鶻可汗碑》(無年月,亦唐刻)等;南部之《爨寶子碑》(晉大亨四年),《爨龍顏碑》(劉宋大明二年),《平蠻頌》(唐大曆十二年),《大理石城碑》,(宋開寶五年)等;皆跡存片石,價重連城。(各碑錄文,多見清王昶《金石萃編》,陸耀遹《金石續編》。惟《丸都紀功》乃新出土者;《苾伽可汗》,《九姓回鶻》乃俄人以影本送致總理衙門者;諸家皆未著錄。)何則?邊裔之事,關於我族與他族之交涉者甚钜;然舊史語焉不詳,非借助石刻,而此種史料遂湮也。至如內地一般銘窆之文,苟塚中人而無足重輕者,吾何必知其事跡?其人如為曆史上重要人物,則史既已有傳,而碑誌辭多溢美,或反不足信,是故其裨於史料者乃甚希也。研究普通碑版,與其從長篇墓銘中考證事跡,毋寧注意於常人所認為無足重輕之文,與夫文中無足重輕之字句。例如觀西漢之《趙王上壽魯王泮池》兩刻石之年號,而知當時諸侯王在所封國內各自紀年。(此兩石實漢石最古者,錄文見《金石萃編》。)觀漢碑陰所紀捐錢數,而略推當時之工價物價。(漢碑紀此者,有《禮器》、《倉頡廟》、《成陽靈台》、《魯峻》、《堯廟》、《曹全》、《張遷》等碑。)此所謂無足重輕之字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