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的油亮緋紅,襯托出茶杯的瑩潤素雅。端起茶湯,品杯與唇齒接觸的瞬間,杯口的弧度、釉水的熨帖,讓口唇有如沐春風的溫柔。這種貼身的感覺,是媽媽親吻嬰兒的臉頰才有的滋味和溫度。待茶湯入口,茶湯已被軟化得柔柔滑滑。空杯的留香縈繞,讓人持久貪婪地不忍放下。這種愛茶人對茶具的親近情感,從唐代盧仝的茶詩中可以覓到蹤影:“平生茶爐為故人,一日不見心生塵。”
世間的精美物品,林林總總,目不暇給。而真正讓人留戀、魂係夢牽的,還是能觸動內心、有感覺的東西。茶杯的美,主要體現在如玉的溫潤質感,自然雅光的色澤,流暢的線條,熨貼肌膚的杯沿,盈盈一握合手的杯形等方麵。讓人在品茶時的端起放下之間,有脂膚荑手的溫柔體貼。隻有懂茶愛茶的人,才會設計出讓茶湯親近人的器具,這或許就是藝人和匠人的區別。
啜茗厚甜香細細,無言誰會憑闌意?茶杯雖小,卻是我們生活中最親近的用器,可隨心凝視,可寄情鑒賞,可鼻觀口觸,可摩挲把玩。建築大師漢寶德說:“美,從茶杯開始。”這是富有哲理且實用的提醒。茶杯雖是尋常之物,卻蘊含著器物的大美。“雨過天晴雲**”,“奪得千峰翠色來”,盞瓷釉色裏涵蓋的詩意美,這種親近滲透,是“潤物細無聲”的滋養。
我常勸茶友購買杯盞,不要隻圖價格的低廉。一個好盞,數年後可能是不願割舍的雅玩。對於普通家庭,幾隻精致耐看的茶杯,不會成為生活的負累,卻可成為父母與子女認識與感受美的契機。一個家庭,或一個人,如果不曾把玩或親曆過精致的雅玩,便很難培養出自己的眼力與見地。傳統文化的知見,妙在一通百通之間。
壺承,承載容納
壺承,是包容和承載茶壺、收集淋壺熱水的容器。壺承的引入,可能起源於工夫茶中使用的茶盤。在工夫茶的泡法中,常常將沸水淋於茶壺的表麵,壺外追熱,內外夾攻,以保證壺內的茶湯,盡可能達到足夠高的溫度。對鳳凰單叢、武夷岩茶等傳統型的烏龍茶,淋壺為壺加溫,可明顯改善茶湯的細膩度與香氣的層次感。但對於清香型鐵觀音、普洱生茶等發酵輕的茶,淋壺追熱,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會加重茶湯的苦澀程度。因此在泡茶時,要學會辨別茶性,分清茶的類別,因地製宜,不能盲目地為了養壺,而不顧全茶湯的滋味,一味地去用熱水淋壺。我們用了幾分的心思去理解茶、去泡茶,茶湯裏便會有幾分的滋味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