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道由器傳的成功茶席,不僅包含著陰陽和四時的變化,而且有開有合,有規有矩,善始善終。
煮茶爐,苦節君子
煮茶爐,是在茶席高低、橫向、縱向三個維度上,形成錯落有致空間結構的重要元素。常見的煮水爐,有金屬的風爐、陶泥爐、電爐、酒精爐等。
唐代以後,煮茶的火爐通稱為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陸龜蒙居住在鬆江甫裏時,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隻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灶”。唐代陳陶的《題紫竹詩》中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南宋楊萬裏的《壓波堂賦》,也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
古往今來,茶灶中的竹泥火爐,一直在茶席上備受青睞。竹爐是在泥爐的四周,用竹編裝飾的煮水茶爐。竹與茶,都是世間清物,二者最相宜。縱觀曆史,曆代嗜茶的文人,對竹都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唐代柳宗元有《苦竹橋》詩:“迸籜分苦節,輕筠抱虛心。”竹子因中空有節,其性堅韌,雖彎不折,經冬不凋,四季常青,因此,明代文人便賦竹爐以人格化,稱竹爐為“苦節君”,謂其雖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節操而能自守,故名。
苦節君之名,最早見於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其上卷之茶泉論中,提到茶具十六器,詳細地羅列了明代的茶具,其中的總貯茶器七具之一,就有苦節君,並釋文為:煮茶竹爐也,用以煎茶。他明確指出了苦節君的用途,即是煮水煮茶的爐子。竹茶爐在文人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也是高雅不俗、節操清苦的君子象征。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中,對苦節君進行了形象描繪,其銘曰:“肖形天地,匪冶匪陶。心存活火,聲帶湘濤。一滴甘露,滌我詩腸。清風兩腋,洞然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