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的簡潔樸素,不急不躁,不疾不徐,茶湯會表現得細膩柔滑。
縱觀飲茶的曆史,起始不應晚於西漢。西漢王褒的《僮約》裏,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記載。最早的飲茶方式,可能來源於茶的食用或者藥用方法。用茶的鮮葉或幹葉,煮成羹湯飲用。但是,為了中和茶的寒性,煮茶時往往佐以薑、桂、椒等溫熱性食材。為調節茶湯的味道,往往加入鹽、橘皮、薄荷等調味品。
陸羽《茶經》問世以後,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煎茶道的清飲,是從古老的煮茶模式演變而來的,陸羽僅僅保留了用鹽調味的傳統方法。在《茶經》裏,還有如下的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這段記載表明,類似我們現在未壓餅、未碾細、保持條索狀的茶是存在的,在唐代包括之前,稱之為粗茶或者散茶。另外也要注意,唐代的末茶是單獨存在或者是單獨作為一類定義的。陸羽還講,用沸水直接泡茶,而不去煎茶,謂之庵茶。陸羽認為,直接用沸水泡茶,是不正確的喝茶方式。從陸羽的認識可以讀出,我們現在的瀹茶方式,在唐代也是存在的,可能僅僅存在於中下層的勞苦大眾之間,而少有文字記載。可見,瀹泡法並不見得起源於明代,隻不過是到了明代,開始發揚光大,大力普及了而已。
宋代承接了唐代的飲茶之風,而日漸興盛,形成了唐之後的又一個茶文化的高峰。宋代的點茶道,由皇室帶動並開始流行,一直延續到元代和明代。我們再來讀讀,晉代杜育《荈賦》裏的隻言片語:“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陸羽在《茶經》裏,引用這段文字說明了什麽?杜育記載的雪白美麗的湯花,真的是煎茶可以形成的嗎?如若不是,那一定是點茶時借助專用工具強烈攪拌才可形成的。從這點可以推斷出,晉代點茶法可能已經存在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在以茶湯作比喻、解釋白醪的製作方法時,明確提到了末茶的攪拌工具“竹掃”,其功用類似宋代點茶的工具“茶筅”。賈思勰記載:“著甕中,以竹掃衝之,如茗渤。”通過以上資料,我們是否可以認為,煮茶、煎茶、點茶、瀹茶四種喝茶方法,它們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某個朝代,它們有可能一直是平行存在,或是其中的數種共存向前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