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席窺美

第11章 茶席美學,詩情畫意(1)

字體:16+-

茶的性靈與性潔,可與幽人共言。

茶席清雅,似淡而實美。

茶性本儉,衣著素雅

陸羽提出的“茶性儉,不宜廣”,“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包含了茶道即人道的美學與哲學理念。唐代韋應物的《喜園中茶》詩:“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凡塵。此物性靈味,本自出山原。”讚美了茶的性靈與性潔,可與幽人共言。茶席清雅,似淡而實美,作為茶席的主人,衣服的選擇,應當與茶的儉潔相稱,色調與茶席相和。

唐代《封氏聞見錄》記載:禦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複請為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這裏講的是,貴族李公請陸羽演示煎茶道,茶聖陸羽身穿非常樸素的衣服,像山野裏的樵夫耕農。茶仙盧仝的七碗茶詩裏,也寫到自己喝茶的情景:“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茶中的一聖一仙,一個身穿野服,一個柴門裏紗帽籠頭,都是何等的素樸,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和人生品格,踐行著“茶性儉”的本質。

從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中,我們能讀出竹籬茅舍下,山野茶席中,主客品茗的閑雅、衣著的散淡。清代汪士慎《幻孚齋中試涇縣茶》詩中寫道:“共對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濕煙忘客返。”詩中描述的茶人,在空林疏雨中,一定是一身布衣,心與茶契,人與景合,曠達蕭散,淡泊其中。

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使得今天的棉布和麻布,無論是質地還是顏色,都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為我們恰如其分地選擇品茶的服裝,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儉潔素雅的美,始終是與茶相應的主旋律。能否理性選擇衣著,與茶席的氣氛相和,又能展現出自己的茶人氣質,還要襯托出茶的底蘊與美感,確實考驗著一個人的審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