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哲學史

第32章 古代哲學的終局(4)

字體:16+-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 301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同)後人多愛用“守株待兔”的典,可惜都把這寓言的本意忘了。韓非既主張進化論,故他的法治觀念,也是進化的。他說:

故治民無常惟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時移而治不易者亂。(《心度》)

韓非雖是荀卿的弟子,他這種學說卻恰和荀卿相反。荀卿罵那些主張“古今異情,其所以治亂者異道”的人都是“妄人”。如此說來,韓非是第一個該罵了!其實苟卿的“法後王”說,雖不根據於進化論,卻和韓非有點關係。

荀卿不要法先王,是因為先王的製度文物太久遠了,不可考了,不如後王的詳備。韓非說得更暢快: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複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顯學》)

“參驗”即是證據。韓非的學說最重實驗,他以為一切言行都該用實際的“功用”作試驗。他說:

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夫砥礪殺矢,而以妄發,其端未嚐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謂善射者,無常儀的也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非羿、逄蒙不能必中者,有常儀的也。故有常儀的則羿、逢蒙以五寸的為巧。無常儀的則以妄發之中秋毫為拙。今聽言觀行,不以功用為之的彀,言雖至察,行雖至堅,則妄發之說也(《問辯》。舊本無後麵三個“儀的”,今據《外302儲?說左上》增)。

言行若不以“功用”為目的,便是“妄發”的胡說胡為,沒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