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石油戰爭

第7章 東歐四國演義

字體:16+-

烏克蘭最大的三個寡頭:亞努科維奇是東部工業地區的代表;尤先科與美國的來往最為緊密,是金融方麵的寡頭;季莫申科號稱“天然氣公主”,掌控的是烏克蘭主要的天然氣設施。自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政治的常態就是他們三個人,其中兩個結盟把在台上的那一個轟下去換另一個上台,過一段時間又換一個組合再把之前上台的人轟下去——比《三國演義》都要熱鬧。

此“國”非彼“國”——從概念說起

在說烏克蘭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國家”這個概念。“國家”這個詞在東西方的語境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而這又經常會造成中國老百姓在看國際新聞時產生許多誤解。有這樣一種說法:全世界80%的分歧,其實都是來自對名詞的理解。譬如我們在看待歐洲的時候,腦子裏應該始終有這麽一根弦:現在的歐洲,其實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理解了這一層,再去看相關的新聞就好辦了——直接拿齊、楚、燕、韓、趙、魏、秦往上套,基本就能看透個七八分。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是什麽樣子?首先我們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從周朝的“華夷之辨”以後,就有了“夷入夏則夏,夏入夷則夷”的說法。而這個“夏”指的就是華夏的文化圈子。在西周時代,這個圈子有一個具像化的東西來明確邊界,那就是周禮——是否遵從周禮,是獲得華夏文明圈認同的關鍵因素。到了東周(春秋戰國),雖然開始“禮崩樂壞”,但文明邊界已經非常清晰,被人們揚棄掉的隻是不合時宜的經濟、政治製度,所以在當時對列國而言,無論它們之間國土如何變化,如何打得不可開交,但始終是處在同一個文化圈子裏;而各個戰國,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體係,由於這種分裂的時間長達上百年,每一個國家在這個大的文化圈子內又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結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