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經濟
這本書大部分章節說的是與石油相關的俄羅斯(蘇聯)的事情。無論你是否喜歡,都需要承認的一點是,對中國而言,俄羅斯向來有著一種特殊的意義。譬如十月革命、蘇聯工業化建設、蘇聯解體……長期以來,這些曆史都是中國學者們重要的研究對象。到了今天,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殺伐決斷,又使得中國民間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普京熱”——我就不止一次接到出版社要求寫《普京傳》的約稿。究其根源,我們已經習慣於把這個國家作為自己的一個參照物。
曆史中並沒有多少“新鮮事”,在這裏同樣也不例外,剔除那些具體的“故事”,前麵的內容裏我們同樣能歸納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首先,我們會發現過分倚重資源型經濟,很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的麻煩。對蘇聯而言,20世紀70年代的高油價就如同冬日午後的太陽一樣——曬得人昏昏欲睡,可當你醒過來時,寒冷的冬夜已經快要降臨了。在當時,石油出口的高回報幾乎掩蓋了蘇聯的一切問題,也徹底斷了一切改革的可能性。不止如此,高回報率致使蘇聯的經濟、政治、外交資源配置全部傾向於石油出口,這反倒進一步惡化了蘇聯的種種結構性問題。
而假如我們把“資源”的定義範圍略微放大一些,會發現類似的問題並非隻存在於當時的蘇聯,如果把“人力資源”也算到“資源”裏麵的話,其實麵向出口的低端加工製造業也可以被看成是另一種“資源型經濟”——兩者都無需太高的技術含量,區別無非是一個賣的是石油,另一個實質上賣的是人的體力。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的“大發展”是石油價格升高的結果,而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樣是有賴於20世紀80、90年代,發達國家由於國內人力成本過高而開始實施的產業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