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格林威治儲蓄銀行的職員詹姆斯·艾伯森曾因這種“是”的技巧,留住了一位顧客。“那個人要在我們銀行開一個賬戶,”艾伯森先生說:“我給他一些例行手續的表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表格上的一些問題,但有些他卻堅決不填。”
“如果我不懂這個技巧,我一定會告訴他,如果沒有那些個人信息的話,我們不會給他開賬戶。我過去就是那麽做的,那樣做當然痛快,這就是告訴他我們在這裏說了算,銀行的規定是不能變的。但那不是我們的目的,一個來開賬戶的人希望被尊重。
“那天上午我決定不談論銀行的規定,而是使用讓對方說‘是’的技巧。因此,我對他說,他拒絕填的那些信息,並不是非填不可。我說:‘可是,假設在你去世的時候,銀行是否有責任把這筆錢轉到你的繼承親友那裏呢?’他做了肯定的回答。
“我繼續說:‘如果我們知道了你最親近的親屬的名字,是不是很方便呢?如果你去世了,我們就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實現你的願望,對嗎?’“他又做了肯定的回答。
“這位顧客的態度改變了,因為他了解到銀行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規定,不是為了別的,正是為了他自己。在離開之前,那位年輕人又聽從我的建議開了一個信托賬戶,把他母親填為受益人,並且很配合地回答所有關於他母親的信息。”
采用“是”的技巧,會讓對方忽略爭執,而樂意去接受我們的意見。
西屋公司的推銷員約瑟夫·亞力森說:“有一個人是在我所負責的那一片裏,我們公司極想讓他成為我們的客戶,我的前任為此努力了10年,一點收獲也沒有。輪到我接任時,我也做了3年的努力,但沒拿到一張訂單。但後來我們終於賣了幾部發動機給他。我相信接下來他會開下一張幾百部發動機的訂單。3個星期之後我又去見他,當時我充滿信心。但很快我就掃興了,那位總工程師的第一句話是:‘亞力森,我不能再買你的發動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