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8章 國學概論總括(8)

字體:16+-

第三,貴族製度和現在上司差不多,隻比較文明一些。凡在王家的人,和王的本身一樣看待。他的兄弟在王去位的時代都有承襲的權利。我們看《尚書》到周公代成王攝政,覺得很可怪。他在攝政時代,也儼然稱王。在《康誥》裏有“王若曰孟侯聯其弟小子封”的話,這王明是指周公。後來成王年長親政,他又可以把王號取消。《春秋》記隱公、桓公的事,也是如此。這種攝政可稱王,退位可取消的情形,到後世便不行。後世原也有兄代弟位的,如明英宗被擄、景泰帝代行政事等。但代權幾年,卻不許稱王;既稱王,卻不許取消的。宋人解釋《尚書》,對於這些沒有注意到,所以強為解釋,反而愈釋愈使人不能解了。

第四,古代大夫的家臣,和天子的諸侯一樣,凡是家臣對於主人有絕對服從的義務。這種製度,西漢已是衰落一些,東漢又複興盛起來。功曹、別駕都是州郡的屬官。這種屬官,既要奔喪,還要服喪三年,儼有君臣之分。三國時代的曹操、劉備、孫權,他們雖未稱王,但他屬下的官對於他都是皇帝一般看待的。

第五,丁憂去官一件事在漢末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喪要丁憂,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喪也要丁憂。陶淵明詩有說及奔妹喪的,潘安仁《悼亡詩》也有說及奔喪的,可見丁憂的風在那時很盛。唐時此風漸息,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

總之,道德本無所謂是非,在那種環境裏產生適應的道德,在那時如此便夠了。我們既不可以古論今,也不可以今論古。

五、辨文學應用

文學的派別很多,梁劉勰著《文心雕龍》一書,已明白羅列,關於這項,將來再仔細討論,現在隻把不能更改的文體講一講。

文學可分二項:有韻的謂之詩,無韻的謂之文。文有駢體、散體的區別,曆來兩派的爭執很激烈:自從韓退之崛起,推翻駢體,後來散體的聲勢很大。宋人就把古代經典都是散體,何必用駢體做宣揚的旗幟。清代阮芸台起而推倒散體,抬出孔老夫子來,說孔子在《易經》裏所著的文言係辭,都是駢體的。實在這種爭執,都是無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