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50章 小學(11)

字體:16+-

漢文時,得魏文侯樂人竇公,年百八十,其書即《周禮·大司樂章》。竇公目盲,其書蓋未盲時所受,定係古文。然一獻而人能識之,可證當時識者尚多。至東漢許君之時,識古文者漸少。蓋漢以經術取士,經典一立學官,人人沿習時製,其書皆變古而為隸矣。若伏生之二十九篇,當初本為古文,其後輾轉迻寫,遂成隸書。高堂生傳《禮》,最初為篆為隸,蓋不可知,《詩》則成誦於口,與焚書無關,故他書字形或有背謬,而齊、魯、毛、韓四家,並無因字體相近而致誤者。

《易》以卜筮獨存,民間所傳,自田何以至施、孟、梁丘,皆漸由古文而轉變為隸。《左傳》本係古文,當時學者鮮見,《公羊》初憑口受,至胡毋生始著竹帛,為隸書無疑。大抵當時利祿之途已開,士人識隸已足,無須進研古、籀。許君去漢武時已三百餘年,曆年既久,識古文者自漸寥落。而一二古文大師,得壁中經後,師弟相傳,輾轉錄副以藏。以不立學官,故在民間自相傳授,寖成專家。此三體石經之古文所由來也。夫認識文字,端在師弟相傳。

《說文》所錄古文,不過三百餘字。今《三體石經》尚有異體,緣壁經古文,結體淩亂,有不能以六書解者,許君不願穿鑿,因即屏去不錄,如《穆天子傳》“八駿”之名,今亦不能盡識也。

漢時通行載籍,沿用隸書,取其便於誦習,而授受弟子,則參用古文。《後漢書?賈逵傳》:“章帝令逵自選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人與簡紙經傳各一通。”蓋簡載古文,而紙則隸寫。至鄭康成猶然,康成《戒子書》雲:“所好群書,率多腐敝,不得於禮堂寫定,傳與其人。”所謂“腐敝”者,古文本也。

馬、鄭《尚書》,字遵漢隸;而《三體石經》之古文,則邯鄲淳自有所受。若今世所行之偽古文《尚書》,《正義》言為鄭沖所作,由魏至晉,正《三體石經》成立之時,鄭沖即依石經增改數篇,以傳弟子。東晉元帝時,梅賾獻之於朝。人見馬、鄭本皆隸書而此多古字,遽信以為真古文孔《傳》,遂開數千年聚訟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