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之始於倉頡,一見於《世本》,再見於《荀子》,三見於《韓非子》,而《說文序》推至伏羲畫卦者,蓋初文之作,不無與卦畫有關,如??即坎卦是已。若漢人書坤作巛(巛)雪,《經典釋文》亦然;宋人妄說坤為六斷,實則坤與川古音相近,巛??相衍,義或近是。
《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州。”大地摶摶,水繞其旁,胥謂之州。故鄒衍有大九州之說。釋典有海中可居者四大洲之言。州(州)者巛之重也。氣字作 ,與??卦近似。天本積氣,義亦相合。此三卦與初文皆有關係。言造字而推至畫卦,義蓋在是。
《序》又言:“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初造書契。”此義漢儒未有所闡。案《抱樸子》:“八卦象鷹隼之翮。”其言當有所受。《易?係言》:“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所謂“鳥獸之文”者,鷹隼之翮,當居其一。鷹翮左右各三。象其全,則為?,去其身,則為?,此推至八卦之又一說也。
造字之後,經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則文以浸多,字乃漸備。初文局於象形、指事,不給於用。《堯典》一篇,即非初文所可寫定。自倉頡至史籀作大篆時,曆年二千。其間字體,必甚複雜。史籀所以作大籀者,欲收整齊畫一之功也。故為之厘訂結體,增益點畫,以期不致淆亂。今觀籀文,筆畫繁重,結體方正:本作“山”旁者,重之而作“屾”旁;本作“”旁者,重之而作“”旁。較鍾鼎所作踦斜不整者,為有別矣。此史籀之苦心也。惜書成未盡頒行,即遇犬戎之禍。王畿之外,未收推行之效。故漢代發見之孔子壁中經,仍為古文。
魏初邯鄲淳亦以相傳之古文書《三體石經》(北宋蘇望得《三體石經》,刻之於洛陽,見洪氏《隸續》,民十一,洛陽出土《石經》,存二千餘字)。至周代所遺之鍾鼎,無論屬於西周或屬於東周,亦大抵古文多而籀文少。此因周宣初元至幽王十一年,相去僅五十餘年。史籀成書,僅行關中,未曾推行關外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