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47章 小學(8)

字體:16+-

夫妄寫別字,漢以後往往有之,則漢以前亦安見其必無?周公、孔子,偶或誤書,後人尊而為之諱言,於是美其名曰假借。實則別字自別字,假借自假借,烏可混為一談?六書中之假借,乃“引申”之義。如同聲通用曰假借,則造拚音字足矣。夫中國語之特質為單音,外國語之特質為複音。如中土造拚音字,則此名與彼名同為一音,不易分辨,故拚音之字不適於華夏。倉頡為黃帝史官,黃帝恐亦如劉裕一流,難免不寫別字耳。是故同聲通用,非《說文》所謂假借。《說文》所謂假借,乃引申之義,非別字之謂也。否則,許君何不謂“本有其字,寫成別字,假借是也”乎?“本無其字”者,有“號令”之“令”,無“縣令”之令;有“長短”之長,無“令長”之長:故曰“無”也。造一“令”字,包命令、縣令二義。造一“長”字,包長短、長幼、官長三義,此之謂假借。

此外,假借複有一例。唐、虞、夏、商、周五字,除夏與本義猶相近外,“唐”為大義,非地名;“虞”為騶虞(古神獸)義,非地名;“商”為商量義,“周”為周密義,均非地名。此亦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如別造一字,“唐”旁加“邑”為“鄌”,虞、商、周亦各加“邑”其旁,亦何不可?今則不然,但作唐、虞、商、周,非依聲托事而何?此與“令長”意別,無引申之義,僅借作符號而已。

此外,複有一例。如重言之聯語,雙聲之聯語,疊韻之聯語。凡與本義不相關者,皆是也。《爾雅》:“懋懋、慔慔,勉也。”“佌佌、瑣瑣,小也。”“悠悠、洋洋,思也。”“烝烝、遂遂,作也。”此重言之聯語,有此義無此字,亦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之假借也。參差(雙聲之聯語,參與不齊無關)、輾轉(雙聲而兼疊韻。輾,《說文》作。與知戀反之轉不相關),譸張(雙聲,譸或作侜,與幻義不相關),皆以雙聲為形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