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41章 小學(2)

字體:16+-

今人喜據鍾鼎駁《說文》。此風起於同、光間,至今約六七十年。夫《說文》所錄,古文三百餘。古文原不止此,今洛陽出土之三體石經,古文多出《說文》之外。於是詭譎者流,以為求古文於《說文》,不知求之鍾鼎。然鍾鼎刻文,究為何體,始終不能確知。《積古齋鍾鼎款識》釋文,探究來曆,不知所出,於是諉之曰昔人。自清遞推而上,至宋之歐陽修《集古錄》。歐得銅器,不識其文,詢之楊南仲、章友直(楊工篆書,嘉祐石經為楊之手筆;章則當時書學博士也)。楊、章隻識《說文》之古文,其他固不識也,歐強之使識,乃不得不妄稱以應之。

《集古錄》成,宋人踵起者多,要皆以意測度,難逭妄斷之譏。須知文學之學,口耳相受,不可間斷。設數百年來,字無人識,後人斷無能識之理。譬如“天地玄黃”,非經先生中授,如此數千年,口耳相受,故能認識。或有難識之字,字書具在,但明反切,即知其音。若未注反切,如何能識之哉?今之學外國文者,必先認識字母,再求拚音,斷無不教而識之理。宋人妄指某形為某字者,不幾如不識字母而誦外國文乎?

宋人、清人,講釋鍾鼎,病根相同,病態不同。宋人之病,在望氣而知,如觀油畫,但求形似,不問筆畫。清人知其不然,乃皮附六書,曲為分剖,此則倒果為因,可謂巨謬。夫古人先識字形,繼求字義,後乃據六書以分析之,非先以六書分析,再識字形也。未識字形,先以六書分析,則一字為甲為乙,何所施而不可?不但形聲、會意之字,可以隨意妄然,即象形之字,亦不妨指鹿為馬。

蓋象形之字,並不纖悉工似,不過粗具輪廓,或興其一端而已。如人字略象人形之側,其他固不及也。若本不認識,強指為象別形,何不可哉?倒果為因,則甲以為乙,乙以為丙,聚訟紛紛,所得皆妄。如隻摹其筆意,賞其姿態,而闕其所不知,一如歐人觀華劇然,但賞音調,不問字句,此中亦自有樂地,何必為扣盤、捫燭之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