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賦。古代的賦,原不可見,但就戰國以後諸賦看來都是排列鋪張的。古代凡兵事所需,由民間供給的謂之“賦”,在收納民賦時候,必須按件點過。賦體也和按件點過一樣,因此得名了。
四、雅。這項的本義,比較難以明白:《詩小序》說:“雅者正也”雅何以訓作正?曆來學者都沒有明白說出,不免引起我們的疑惑。據我看來,“雅”在《說文》就是“鴉”,“鴉”和“烏”音本相近,古人讀這兩個字也相同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雅”即“烏”。《史記?李斯傳?諫逐客書》、《漢書?楊惲傳?報孫會宗書》均有“擊缶而歌烏烏”之句,人們又都說“烏烏”秦音也。秦本周地,烏烏為秦聲,也可以說烏烏為周聲。又商有頌無雅,可見雅始於周。
從這兩方麵看來,“雅”就是“烏烏”的秦聲,後人因為它所歌詠的都是廟堂大事,因此說“雅”者正也。《說文》又訓“雅”為“疋”,這兩字音也相近。“疋”的本義,也無可解,《說文》訓“疋”為“足”,又說:“疋,記也。”大概“疋”就是後人的“疏”,後世的“奏疏”,也就是記。《大雅》所以可說是“疋”,也就因為《大雅》是記事之詩。
我們明白這些本義,再去推求《詩經》,可以明白了許多。太史公在《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可見古詩有三千餘篇。
有人對於三千餘篇,有些懷疑,以為這是虛言。據我看來,這並非是虛言。《風》、《雅》、《頌》已有三百餘篇,考他書所見逸詩,可得六百餘篇;若賦、比、興也有此數,就可得千二百篇了。《周禮》稱九德六詩之歌,可見六詩以外,還有所謂九德之歌。在古代盛時,“官箴、占繇皆為詩,所以序《庭燎》稱‘箴’,《沔水》稱‘規’,《鶴鳴》稱‘誨’,《祈父》稱‘刺’,詩外更無所謂官箴,辛甲諸篇,也在三千之數”。我們以六詩為例,則九德也可得千八百篇:合之已有三千篇之數,更無庸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