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姬傳弟子甚多,以管同、梅曾亮為最。梅精工過於方、姚,體態也好,惜不甚大方,隻可當做詞曲看。曾國藩本非桐城人,因為聲名煊赫,桐城派強引而入之。他的著作,比前人都高一籌。歸、汪、方、姚都隻能學歐、曾。曾才有些和韓相仿佛,所以他自己也不肯說是桐城的。桐城派後裔吳汝綸的文,並非自桐城習來,乃自曾國藩處授得的。清代除桐城而外,汪中的文也卓異出眾,他的敘事文與姚相同,駢體文又直追陸機了。
我們平心論之,文實在不可分派。言其形式,原有不同,以言性情才力,各不相同,派別從何分起呢?我們所以推重桐城派,也因為學習他們的氣度格律,明白他們的公式禁忌,或者免除那台閣派和七子派的習氣罷了。
他們所告訴我們的方式和禁忌,就是:
(一)官名地名應用現製。
(二)親屬名稱應仍《儀禮?喪服》、《爾雅?釋親》之舊。
(三)不俗——忌用科舉濫調。
(四)不古。
(五)不枝。
有韻文
我們在此可以討論有韻文了。有韻文是什麽?就是“詩”。有韻文雖不全是詩,卻可以歸在這一類。在古代文學中,詩而外,若“箴”,全是有韻的;若“銘”,雖雜些無韻,大部分是有韻的;若“誄”,若“像讚”,若“史述讚”,若“祭文”,也有有韻的,也有無韻的。那無韻的,我們可歸之於文;那有韻的可歸之於詩了。至於《急就章》、《千字文》、《百家姓》、“醫方歌訣”之類,也是有韻的,我們也不能不稱之為詩。
前次曾有人把《百家姓》可否算詩來問我,我可以這麽答道:“詩隻可論體裁,不可論工拙。《百家姓》既是有韻,當然是詩。”總之,我們要先確定有韻為詩、無韻為文的界限,才可以判斷什麽是詩。像《百家姓》之流,以工拙論,原不成詩,以形式論,我們不能不承認它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