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30章 文學的派別(4)

字體:16+-

宋初承五代之亂,已無文可稱;當時大都推重李義山,四六體漸盛,我們正可以說李義山是承前啟後的人,以前是駢體,以後變成四六了。北宋初年,柳開得韓昌黎集讀之,行文自以為學韓,考之實際,和韓全無關係,但宋代文學,他實開其源。以後穆修、尹洙輩也和四六離異,習當時的平文(古文一名,當時所無),尹洙比較前人高一著。北宋文人以歐陽修,三蘇、曾、王為最著。歐陽本習四六,後來才走入此途,同時和他敵對,首推宋祁。祁習韓文,著有《新唐書》,但才氣不如韓。他和歐陽交情最深,而論文極不合。他的長兄宋郊,習燕、許之文,和他也不同。

明人稱“唐宋八大家”,因此使一般人以為唐宋文體相同。實在唐文主剛,宋文主柔,極不相同。歐陽和韓,更格格不相入。韓喜造詞,所以對於李觀、樊宗師的文很同情。歐陽極反對造詞,所以“天地軌,萬物茁,聖人發”等句,要受他的“紅勒帛”。

並且“黈纊塞耳,前旒蔽明”二語,見於《大戴禮》,歐陽未曾讀過,就不以為然,它無論矣。三蘇以東坡為最博,洵、轍不過爾爾。王介甫才高,讀書多,造就也較多。曾子固讀書亦多,但所作《樂記》,隻以大話籠罩,比《原道》還要空泛。有人把他比劉原甫,一浮一實,擬於無倫了。宋人更稱曾有經術氣,更堪一笑!

南宋文調甚俗,開科舉文之端。這項文東坡已有雛形,隻未十分顯露,後來相沿而下,為明初宋濂輩的台閣體。中間在元代雖有姚燧、虞集輩尚有可觀,但較諸北宋已是一落千丈。

宋代不以文名而文佳者,如劉敞、司馬光輩謹嚴厚重,比歐陽高一等,但時人終未加以青目,這也是可惜的。

明有“前七子”、“後七子”之分。“前七子”(李夢陽等)恨台閣體;“後七子”(王世貞等)自謂學秦、漢,也很庸俗。他們學問都差於韓、蘇,摹擬不像,後人因此譏他們為偽體。歸有光出,和後七子中王世貞相抗敵,王到底不能不拜他的下風。歸所學的是歐、曾二家,確能入其門庭,因此居偽體之上。正如孟子所說,“五穀不熟,不如荑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