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22章 哲學的派別(7)

字體:16+-

金華派傳至明初,宋濂承其學,也隻能說他是博覽,於“經”於“理”、都沒有什麽表見。宋之弟子方孝孺(正學)對於理學很少說,滅族以後,金華派也就式微。明初,陸派很不流行,己散漫不能成派,這也因明太祖尊朱太過之故。明自永樂後,學者自有研究,和朱、陸都不相同,學說也各有建樹。且(下頁)列表以明之。

永樂時,薛、吳二人,頗有研究,立明代哲學之基。薛瑄(敬軒),陝西人,立論很平正,和朱文公頗相近。明人因為於謙被殺時,他居宰輔地位,不能匡救,很有微詞,並且因此輕視他。吳與弼(康齋),家居躬耕,讀書雖少,能主苦學力行,很為人所推重,後來他由石亨推薦出仕,對石亨稱門下士,士流又引以為恥。

薛的學問很少流傳,吳的學問流傳較廣,胡居仁、婁諒和陳獻章三人,是他的學生。胡自己沒有什麽新的發明,明人對他也沒有反對。婁的著作後來燒毀淨盡,已無可考,不過王陽明是他的學生。陳在胡死後才著名,時人稱為白沙先生。

明代學者和宋儒厘然獨立,自成係統。自陳白沙始,宋人喜歡著書,並且有“語錄”之類。陳白沙認著書為無謂,生平隻有詩和序跋之類。他的性質,也和別人不同。初時在陽春壇靜坐三年,後來隻是遊山賦詩,弟子從學也隻有跟他遊山。陳生平所最佩服的,隻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這些話。

對於宋儒都不看重,就是明道也不甚推重。他自以為濂溪嫡派,終日無一時不樂的。白沙弟子湛若水,廣東人,本“體認天理”一語,他以為無論何事,皆自然之規則。王陽明成進士時,和他交遊,那時他學問高出王之上。後來,王別有研究,和他意見不甚相合。他自己講學,流傳頗廣,知名的卻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