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21章 哲學的派別(6)

字體:16+-

二程都是周的弟子,對於尋孔、顏樂處一話,恐怕隻有程明道能做到。明道對人和顏悅色,無事如泥木人,他所著《定性篇》、《識仁篇》,和李翱相近。他說“不要方檢窮索”,又說:“與其是外而非內,不如內外兩忘”,見解是很精辟的。伊川陳義雖高,但他自尊自大,很多自以為是之處,恐怕不見得能得孔顏樂處。邵康節以“生薑樹頭生”一語譏伊川,就是說他自信過甚。

邵康節本為陰陽家,不能說是儒家,他的學問自陳摶傳來,有幾分近墨子。張橫渠外守禮儀頗近儒,學問卻同於回教:佛家有“見病”一義,就是說一切所見都是眼病。張對此極力推翻,他是主張一切都是實有的。考回紇自唐代入中國,奉摩尼教,教義和回教相近。景教在唐也已入中國,如清虛一大為天,也和回教相同。張子或許是從回教求得的。

北宋諸學者,周子渾然元氣,邵子迷於五行,張子偏於執拗,二程以明道為精深,伊川殊欠涵養,這是我的判斷。

南宋,永嘉派承二程之學,專講政治,金華派呂東萊輩,專講掌故,和哲理無關。朱文公師事延平,承“默坐證心,體認天理”八字的師訓。我們在此先把“天理”下一定義。“天”就是“自然”,“天理”就是“自然之理”,朱文公終身對於天理,總沒曾體認出來,生平的主張,晚年又悔悟了。陸象山和朱相反,朱是揭“道學問”一義,陸是揭“尊德行”一義。

比較起來,陸高於朱,陸“先立乎其大者”,謂“六經注我,我不注六經”,是主張一切皆出自心。朱主張“無極太極”,陸則以為隻有“太極”,並無“無極”。兩人通信辯論很多,雖未至詆毀的地步,但悻悻之氣,已現於詞句間。可見兩人的修養,都沒有功夫。陸象山評二程,謂“明道尚疏通,伊川錮蔽生”,實在朱、陸的錮蔽,比伊川更深。朱時守時變,陸是一生不變的。王荊公為宋人所最嫉惡,唯陸以與王同為江西人,所以極力稱頌,也可見他的意氣了。明王陽明之學,本高出陸象山之上,因為不敢自我作古,要攻訐朱文公,不得不攀附於陸象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