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論政,不能無所根據。漢人言通經致用,當時經史未分,史即《春秋》家言也。至漢末而史籍始漸多矣。西漢時,士皆從師受經,而史籍則罕有講授者。蓋經籍公開,史籍不公開也。《漢書》東平思王宇上疏求《太史公書》,王鳳言《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
至東漢則史籍漸不秘密,故孫權勉呂蒙涉獵往事,自謂少時曆《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唯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因勸蒙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所謂三史者,《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也。
蒙本不讀書,自聞權言,篤誌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過蒙,言議常欲受屈,因拊蒙背,稱其非複吳下阿蒙。於此可見東漢以來,漸多讀史者矣。劉備從盧植受《禮記》,終身不忘。而遺詔則以《漢書》、《禮記》並舉,旁及諸子、《六韜》、《商君書》。然劉本經生,未遑研精史籍。若諸葛亮則是法家,蜀人好史籍者,固不若吳人之眾也。
經者古史,史即新經。遠古之事,或不盡適用於今。事愈近者,愈切實用,荀子所謂法後王也。自漢以後,秉國政者,無不參用經史,以致治平。至王安石乃自以為湛深經學,不好讀史,且複劫持人以不必讀史,目《春秋》為斷爛朝報,其流弊卒至京悖之誤國。然當時理學家亦以為王者致治不須讀史,如謝良佐初造程明道,對明道舉史事不遺一字,明道謂之玩物喪誌。謝麵赤汗流,自是不複言史。
司馬光薨於位,適郊天慶成之後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官欲往奠之,程伊川不可,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坐客難之曰:“孔子言哭則不歌,不言歌則不哭也。”蘇子瞻曰:“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製禮也。”眾皆大笑。伊川於史學本疏,故有人誚伊川須入山讀《通典》十年,方可議禮。明人讀史不精,而辦事較有能力,凡為其能注意於史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