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195章 論經史儒之分合(5)

字體:16+-

繼受吐蕃、回紇之侮,異族又駸駸駕中國上矣。其後五代擾攘,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皆沙陀部落,石且以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宋興亦無如之何,河北境土,日蹙日削,勉強支持百五六十年,金人起而汴梁不守矣。南渡偏安,更不足論。及蒙古混一,中國淪於夷狄者八十九年。明之興,始得光複舊物,其勝於唐、宋者有數端焉。洪武收複遼東,征服雲南。永樂更滅安南,改設行省(惜僅二十餘年即受黎利之紿許其稱藩),使節遠至斐州,南洋島夷,莫不營服。

及土木之變,英宗北狩,而喪君有君,不必為肅宗之即位靈武,亦不至如徽、欽之羈死五國,卒使也先禮送英宗南還。世宗時俺答入寇,終受敕封而去,直至萬曆季年,群陰構禍,努爾哈赤起,明乃漸以不振。此蓋天子守邊,人自不得不致死於驅除異族也。(北京東鄰遼東,北接熱河、察哈爾。異族逼處,非安享太平之地,故明時傳雲天子守邊。)自霸期既畢,能保持攘夷之功者,唯朱明一代而已。

霸期以前,西周保持不過三百餘年;霸期以後,朱明保持二百五十餘年。獨此霸期中,保持至九百年,管仲之功真不在禹下矣。孔子作《春秋》,焉得不稱齊桓、晉文哉?孟、荀生於中國強盛之時,故小管仲而羞桓、文;如生於東晉之後,當亦不言管仲功烈之卑也。儒家對於曆史,往往太疏,不綜觀事之本末,而又有門戶之見,故其立論不免失中。

孔子作《春秋》,確立民族主義;三傳釋經,雖有不同,而內諸夏外夷狄之義則一。管仲建此功,孔子立此義,以故中國屢亡,而卒能複興。是以承平之世,雖有賴於儒家;而國亡再起,非歸功於史家不可。今者外患日深,驟圖富強,談何容易!唯有立定民族主義,曉然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本之《春秋》,推至漢、唐、宋、明諸史,人人嚴於夷夏之防,則雖萬一不幸而至下土耗,終必有複興之一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