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14章 經學的派別(5)

字體:16+-

一、《易經》本為十二篇,鄭、王合彖辭於經,已非本來麵目,朱氏分而出之,是他的功。他取陳摶的《河圖》、《洛書》並入《易經》——《河圖》、《洛書》由陳摶傳至邵康節,再傳至朱文公,他就列入《易經》。有清王懋竑為朱文公強辯,謂《河圖》、《洛書》非朱文公所列,那就太無謂了。因為朱文公對於道士煉丹之術,很有些相信。他曾替《參同契》(漢時道家書)作注釋,在書上署名“空同道士鄒炘”,“鄒”、“朱”雙聲,“炘”、“熹”通訓,他的本名已隱在裏麵了。這是他的過。分《易》是還原,為功很小;增《河圖》《洛書》是益迷信,過很大。可以說是功不掩過。

二、朱文公從文章上,懷疑《偽古文尚書》開後人考據的端續,是他的功勞;他懷疑《書序》(今文所無古文所有)也是偽托,他的弟子蔡沈作集傳,就不信《書序》,是他的過。這可說是功過相當。

三、古人作詩托男女以寓君臣,《離騷》以美人香草比擬,也同此意。朱文公對於《詩序》(唐時《本事詩》相類)解詩指為國事而作,很不滿意,他逕以為是男女酬答之詩,這是不可掩的過。當時陳傅良反對朱文公,有“城闕為偷期之所,彤管為行**之具”等語(不見於今《詩傳》,想已刪去)。清人亦有指斥朱文公釋《丘中有麻》詩為女人含妒意為不通者。

與朱文公同時有呂東萊,治毛詩很精當,卻不為時人所重。元代,朱子學說大行,明代更甚。在這二代中,經學無足觀,士子受拘束也達極點,就激成清代的大反動。

清初,毛奇齡(號西河)首出反對朱子的主張。毛為文人,於經沒徹底的研究,學說頗近王陽明。他駁斥朱子的地方固精當,他自己的主張,和朱子一般荒謬。朱子注《四子書》,也有援引原注的,毛也一並指斥無餘了。繼起為胡渭(朏明),他精研地理,講《禹貢》甚精當,對於《河圖》、《洛書》有重大的抨擊。在那時雙方各無所根據,憑主觀立論,都不能立在不敗之地,漢學便應運而起。